中建七局推行装配式建筑引领绿色施工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6-1-18 10:16:45 文章来源: |
|
2015年9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国家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建七局获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荣誉称号,填补了河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成为中原地区建筑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军企业。
“传统建筑行业过去完全依靠现场人工作业,不仅资源消耗大,而且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近年来,中建七局通过自主创新,力求改变传统建筑方式,实现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中建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焦安亮坦言。
注重科技引领坚持创新为本
当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作为“绿色建造”的实施主体,建筑施工企业加快研究和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对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培育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建七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用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带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去几年,中建七局相继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绿色与智能建筑院士工作站、BIM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绿色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三站一地一中心”的研发平台格局。由中建七局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技术标准《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建筑对大气、水、声、光污染的防治措施,制订了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措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建七局的“五节一环保”《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在国家要求的“四节一环保”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节约与保护的评价指标,充分的体现了对人和环境的双重尊重。
2012年,中建七局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团队,对北欧、台湾等地区在建项目及预制工厂进行了现场调研。在调研分析现有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以兼顾经济性、安全性和施工效率为目标,自主研发了“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和“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砼剪力墙结构体系”。
为了验证结构安全性,中建七局分别委托重庆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抗震性能试验。三层足尺、大动力源、三十层满荷载、全地震波型的拟动力试验研究在国内还是首次,试验结果表明其结构性能完全满足设计标准指标。同时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和同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对方案经济性、安全性和施工效率进行了优化和论证。为方便设计单位参照进行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编制了结构构件和连接节点标准图集。中建七局共申请建筑工业化相关专利60项,目前30项已经授权,7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为验证方案的工艺可行性,应用BIM技术对构件制作及安装过程进行了工艺模拟,同时,建设了1:1试验楼,对预制和装配工艺进行了适用性和安全性测试。2014年12月26日,中建七局主编的《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技术规程》和《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砼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获得住建部标准立项,设计和施工将有章可循。
注重基地建设坚持规范管理
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建七局快速行动,于2014年成立“科技发展事业部”。同年,中建七局与河南省新密市政府达成650亩生产基地用地协议,与福州市达成200亩生产基地用地协议,与合肥市政府达成1500亩生产基地用地协议,启动了郑州、福州、合肥三个生产基地建设。设在巩义市的建筑工业化试验基地在中建系统内率先投产,为装配式住宅在更广范围施展拳脚做足铺垫。
“以后,盖楼将像造汽车一样,先在工厂定制各种‘配件’,最后再‘搭积木’了。”站在巩义市的河南首个建筑工业化生产车间,中建七局科技发展事业部总经理鲁万卿告诉笔者,未来,“建筑工业化”将变为现实。
中建七局厂房内的一角,是装满混凝土的空中输送系统鱼雷罐,它将混凝土翻倒进布料机,并由此向下面模台上安放好的整体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然后进行低温预养护、磨光,再进入55摄氏度的理想温度状态养护舱,不到15分钟,代替一堵墙的预制板已浇筑完成;再进行8个小时的标准养护,就能达到70%的凝固强度,然后便可以运输至施工场地拼装房屋。笔者注意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包括钢盘弯箍、打模设计画线等所有流程,都是通过电脑操控完成预制板(墙壁),堪称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河南省高层对“建筑工业化”十分看好。2015年6月3日,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考察了巩义“建筑工业化”的实验厂房,并给予充分肯定;6月5日,河南省住建厅颁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住宅产业化为切入点,力争在2017年底前建设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拼装”保障房,希望借此示范,推动全省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能够带动科研设计、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多个关联产业、多种产品的技术创新,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焦安亮告诉笔者,“2016年,中建七局将完成郑州、合肥、福州三个基地投产,形成300万平方米装配能力。2020年,在中建七局有公司分布的各主要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形成年2000万m2装配式结构建筑构件制造和施工总承包能力,带动400亿元以上施工总承包业务”。有理由相信,当前建筑工业化的星星之火,必将蔓延成此后的燎原之势!
注重绿色施工坚持过程精品
让住房也可以工业化地成批生产,凡是能在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都拿到工厂的生产线上按照标准化做出来,并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房子,已经成为建筑业时髦的话题。
2015年6月15日,中建七局观湖国际一期项目14#楼装配式住宅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中原地区第一个预制装配式项目,对中建七局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项目位于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底层长为27.2m,宽为14.3m,建筑高度69.9m,地上24层,地下2层;地上结构体系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作为中建七局自主研发的《环筋扣合锚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首个实践性项目,项目部管理人员在没有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的情况下,认真学习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标准规范,编制了《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过程管控。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优化构件吊装顺序,避免构件就位时出现碰撞;合理穿插叠合板钢筋和后浇缝钢筋绑扎、水电管线预埋,使构件吊装不受钢筋绑扎和管线预埋的影响,加快了施工进度。项目部根据装配建筑特点,研发了三角架支撑体系,该体系是将三角架通过螺栓固定于墙上,作为叠合板的端部支撑,板中部采用独立支撑杆支撑。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支撑70%,且支撑效果良好,施工方便,提高施工效率50%。
施工现场没有脚手架,也见不到尘土飞扬,甚至连一台混凝土搅拌车都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式”工地。“由于没有现场大兴土木,工地的粉尘量大幅度降低,同时也没有以往脚手架拆除时产生的噪声和粉尘,工人也大幅度减少。同时,各个部件预先在工厂里统一制造,能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地、节电。”中建七局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石登辉说。
这样建造起来的住宅,质量过关吗?笔者了解到,装配式住宅部品生产均能实现工厂式流水线预制,分项工程由少数固定的娴熟工人操作实施,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全面提升了住宅的品质。同时,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使得主体结构精度偏差由厘米级向毫米级转变,住宅室内空间舒适度、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更加优良。
目前,该项目已顺利施工至14层,完成建筑面积约4816m2、完成预制构件吊装2100余个,施工速度基本稳定到5天1层。“这座楼盖得真快,好像搭积木一样。”一位农民工兄弟在施工现场自豪地告诉笔者。
来自中建七局的材料显示,装配式建筑房屋的装配率达80%以上,在缩短50%工期、减少脚手架和模板使用量70%的同时,现场人工亦可减少70%,工作效率因此可提高3至4倍;最重要的是可减少建筑垃圾达90%,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PM10显然不是汽车尾气排出的,也不是电厂废气。”中建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焦安亮告诉笔者,空气中扬尘颗粒是罪魁祸首,把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好,空气污染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以一栋8232㎡住宅楼为例,采用传统现浇方式将会产生129.5m3混凝土类建筑垃圾,产生木材类建筑垃圾45m3,而采用“装配式住宅”,只有9.3m3建筑垃圾。
鲁万卿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根据2015年郑州新开工住宅面积2572万平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装配式住宅”,一年可减少混凝土类建筑垃圾37.48万m3(换算成载重50吨的重型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运完需要18700多车次),减少木材类建筑垃圾14.15万m3(折合卡车运输10000多车次),还有节约标准煤128万吨。
作为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原地区首座装配式住宅,中建观湖国际14#楼的施工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半年来,累计有20余次领导、专家到项目参观交流,其中不乏住建部专家、河南省建设厅领导、郑州市建委领导、开发商、施工单位,创造了良好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目前,中建七局创新团队正孜孜不倦研究装配式建筑自动化施工技术,实现从建筑构件工厂自动化生产到现场自动化施工整个建造过程的自动化,真正改变传统的施工建造方式。中建七局总经理方胜利表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中建七局将聚焦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建筑产业化标杆企业。”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