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中的住宅产业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5-11-2 10:14:30 文章来源: |
|
有人认为,前十几年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现在整个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黄铜时代。我认为这是站在不同视角进行的判断。
目前,我们将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更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问题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这几年建设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等,也正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第一类是产品转型。过去房地产开发企业盖房子、卖房子,把产品交给社会。今天要盖老年住宅,解决老年产业问题,就不光是盖房子的问题,还有很多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还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做文化产业,比如影视等,还有的搞旅游。最近,还有一些房地产商为了推出产品,搞定制产品。产品转型容易理解,因为一般住宅发展受到限制、空置率这么高、空房这么多的情况下,要想办法应对市场。但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金融、保险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有效支撑。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些“十二五”课题的验收工作,看了一些地方的老年产业项目。总的来讲,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不要把这个蓝海变成红海,还是要稳扎稳打。产品转型确实值得考虑,当然对一些小公司可能有难度。
第二类是产品的生产方式的调整。房地产开发商到各地拿地开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做预制,而且预制率都提出来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初衷很好,考虑到当前我们国家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农民工二代,都不愿意做建筑工人,现在是现浇体系大量现场耗费人工的办法受到抑制,成本增加。目前,预制与现浇相比,可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保证交工时的满意度,从长远看是对的。但是从近期来看,大家还要转变思想,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变化。
第三类是产品品质方面,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在努力让住宅产品的品质符合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升建筑品质。
国家提出推进绿色建筑,北京市已经强调全部要做一星级。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觉得压力很大。笔者和编制国标的同志交流过,按照目前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分为三级,最高级是三星级,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一些节能节地节水的规范来做,一星级基本没有多少增量,用户不用再投入更多钱,建安成本增加几乎很少,就可以达到一星。而做到三星,这是很少见的,国家目前政策是做到二星就可以财政支持。做到三星,一平方米增加300~500元的成本。
最近,国务院颁发“水十条”,今后节水方面也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北京地区。住建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可能下一步要考虑套内中水。以前按照北京市规定,5万平方米以上小区要做中水设施,把污水、废水处理之后再回用,现在研究是不是要把中水系统连起来,希望做户式的中水系统。在缺水的北京地区,这项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很可能变成强制性的办法。
从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一方面,开发商建设房子要质量过硬;另外一方面,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四节一环保品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推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做的。这些问题大家做起来有困难、不熟悉,可能会增加基本造价的投入,有压力。可是笔者认为,这个转变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入“十三五”以后,要求可能会更高。在房地产行业,谁先有这方面的意识,谁就占领先机。
绿地做了一个百年住宅的项目,主要是引入日本的技术,应用在中国的房地产项目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技术不熟悉、增加项目资金投入、市场是否接受等多重挑战。可是项目完成之后,整个体系比精装修房子增加了400~500元,但是设备、设施和主体结构脱离,住宅内部空间灵活,可以根据住户的个性化需求随意调整,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绿地做的百年住宅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机构与内部管道等脱离。因为日本房屋有集合住宅,结构是共有财产。如果一家装修,把墙凿了,不光自己受损,大家都会受到损失。因此,日本把管线设备和主体结构分开,同时又把主体结构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提高寿命。我们现在规范是50年,但实际上可以做到70~80年,是没有问题的。
而这样的项目,给用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空间灵活,住宅内部的隔墙都是临时装上去的,里边是铝的,外边是石膏板,不同住户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住宅。
住宅产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不走是不行的。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看准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目前,北京市在这方面能够先行一步,做出自己的一套结构、走在全国前列的话,就能打出一面旗帜来。笔者觉得,只要把住宅产品的品质提升上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消费者就会满意,整个行业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窦以德)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