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如何在与当代生活融合的前提下,不被市场过分冲击?特色小镇在新一轮动能增长中扮演什么角色?
面对上述问题,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的回答是:“只有用脑、用眼、用心三者兼具,才能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
10月30日,一个名为“特色古镇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的民间沙龙在北京大学举办,参与探讨的各位专家学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兴起让业界既喜又忧,在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下,“走得慢一点可能会更好”。
融合:特色能否“无中生有”
“保持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提升当地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单纯地享受特色小镇政策还是形成特色产业值得思考。”在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看来,行走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完全靠政府不行,也要引导市民积极参与。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旌阳镇党委书记刘明辉告诉记者,日前,旌阳镇已经接到世界慢城联盟发来的电子邮件,通知旌阳镇成功加入国际慢城组织,并成为安徽第一个、全国第六个“国际慢城”。
据悉,“慢城”概念源于1999年,意大利4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布《慢城运动宪章》,提出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去年4月,旌阳镇开始创建国际慢城行动,始终坚持‘保护和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原则,以灵芝培植、养生、慢为元素,按照国际慢城8大公约、5大行动准则和54项标准,以慢业态为方向实施‘调转促’,以慢状态为目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慢仪态为要求打造核心区域,以慢品牌为主题打造休闲观光旅游,着力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宜游、宜居、宜业环境,积极推进慢城创建。”刘明辉称。
7月29日,国际慢城总部秘书长皮埃尔·乔治曾率领考察团,对旌阳镇创建国际慢城进行考察评估。考察团认为,旌阳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建设国际慢城过程中,既融入了慢城理念,又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慢城建设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置身其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怀旧、从容、养生、休闲的“慢节奏”生活,符合国际慢城的理念。
同样来自旌德县的白地镇则围绕全域旅游加美丽乡村战略,以宣砚和徽派元素风格为特色,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人文底蕴,强化项目带动,打造宣砚特色小镇。
据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介绍,白地镇作为宣砚发源地和宣砚加工制造产业的主产地,统一宣砚小镇的宣传风格,强化集镇沿街立面的改造,对白地镇老街建筑立面风貌进行改造及老街周边环境整治,力促宣砚特色与集镇风貌融为一体。同时,联合成立于2010年的宣砚文化有限公司,采取政企共建的模式,大力开发大师砚、商品砚和学生砚等宣砚产品,探索开发宣砚石制作的小饰品、挂件等旅游产品,创作的宣砚作品多次被选定参加全国各种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