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纷繁而复杂,如何有力落子?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绣花,落脚在一个“绣”字。绣的是精细精准、不跳针脱线;绣的是稳扎稳打、不急躁冒进。这一方法论从根本上破解了“怎么管”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与“怎么管”息息相关的两大支撑性决策相继出台——建强一支固定的、统一的、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陆续出台一批适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城市管理规章制度。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2015年,时隔37载,党中央重启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
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管执法统一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管理办法》,要求至2017年年底实现全国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统一;
2018年,城市管理立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3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面组织开展城市管理执法干部培训,全国50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轮训,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
促落实,务求纲举目张;解问题,重在抓铁有痕。政策、规章是城市管理的“纲”,是“绣花”的图样、规范;队伍、科技就是“绣花”的巧手、妙手。用“绣花”的队伍、“绣花”的思维、“绣花”的姿态来管理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近年来,针对部分城市在管理中存在着方式简单粗放、效能较低的状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注重发挥现代化科技的巨大作用,在全国推广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数字城管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在更新城市管理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在城市管理智慧化升级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精细化治理有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支撑。
成都。二环高架路上,一辆道桥巡检车正向前行驶。车上的摄像头实时监测路面情况,并通过5G切片技术及AI分析能力,智能判别沉陷、积水、坑槽、裂缝、破损、网裂、拥包等道路主要病害,由4K超高清视频迅速回传至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道桥监管服务中心大屏,中心立即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维修。
秦皇岛。海港区一处井盖被路人移动时,秦皇岛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监测系统立即发出响亮的报警声。“这种智能井盖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城市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预判、预防……”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怎么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法越来越多样、有效,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实现了感知立体化、数据集约化、服务智能化的智慧城管创新模式,扩展了城市管理的“维度”,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度”,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