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采暖和空调设备的恒温建筑,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上井然有序地行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门禁和移动支付……在智慧城市时代,这些将随处可见,但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标准”的支撑。因为如果城市使用的是标准各异的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和软件,就无法实现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后台云端便无法使城市变得智慧和高效。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营,建设智能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田世宏说,“标准在促进城市要素智慧互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席约翰·沃尔特说,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标准太多。不仅有不同国际组织、地区组织的标准,每个国家、地区和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各个标准之间存在很多差别。
弗朗兹·乌维斯维克说,智慧城市要一起合作,并且彼此之间要互联互通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标准相通。但只有在统一协调过的技术标准之中,城市之间才能实现互联互通。国际标准是通常情况下大家普遍使用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平台,希望有更多利益相关者和国际组织一起来制订和完善相关国际标准。
“标准化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田世宏说,“我们要聚焦各国关注、发展急需、影响深远的重要领域,不断完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机制,支持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电力、铁路、交通、海洋等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国际标准的研制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