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上世纪50年代的住宅主要是砖混结构,家里装修基本上都是白灰粉刷屋顶、墙面,混凝土抹平地面,油漆门窗,厕所是蹲坑,厨房多是一个水龙头加混凝土洗涤池。
上世纪70年代,“建筑体系”概念引入国内,住宅产业化迎来一个高潮期。由于用地紧张,高层建筑逐渐兴起,北京建外公寓和前三门住宅等高层建筑中,已经出现了在工厂预制的房屋外墙板、部分隔断墙、阳台、楼梯、楼板等。上世纪90年代,住宅产业化再次得到重视。2002年,我国第一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在天津通过专家论证,标志着我国住宅产业化进入起步成长阶段。
不久前,10栋3D打印房屋出现在上海青浦区。这些建筑使用废弃混凝土作为原料,加上部分玻璃纤维做成“油墨”后,通过大型3D打印机打印而成。这些新奇建筑据称寿命可达三五十年,建造省时又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