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变投资为消费》的提案。他表示,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业,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新能源建筑一体化(BIPV),以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与建筑物屋顶及外立面相结合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为目的。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从传统的晶硅电池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目前,国内已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并购等方式达到该领域世界最高技术水平。
据测算,全国现有及新增的新能源建筑物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到2020年约为10亿千瓦左右,相当于新增368个葛洲坝或45个三峡。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对节能减排能起到积极作用,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从原材料到成品,直至最后的安装应用,是典型的工业化过程,对提升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拥有自主技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横向涵盖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纵向跨越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现代制造业、民生消费等全产业链。
目前,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已越发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将促使薄膜太阳能产业加速发展,以带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主要为光电一体化建筑)应用面积达到25亿平方米。同时,政府补贴也在倾斜,根据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月5日公布的《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对光电建筑的补贴标准比2011年提高了3元/瓦,显示了国家相关部门对新能源建筑一体化越来越重视,并将通过补贴等经济手段来促进系统与建筑物的一体化。
如何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新事物,需要采取先试点示范、然后推广的做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同时需要各有关产业和部门的协同发力。国内很多省市目前已经有薄膜光伏企业落户,发展态势较好。因此,可以在光伏企业及光伏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省市,采取特殊的扶植政策,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后,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