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倒逼材料业调结构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2-10-10 9:22:23 文章来源: |
|
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据中企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共有1343家上市公司披露存货明细,累计原材料存货金额约为2285亿元,其中积压大户马鞍山钢铁公司积压材料约88.9亿元,占1343家上市公司原材料存货的3.9%。在这些库存中,钢筋、水泥、陶瓷等建材库存明显增加,以海螺水泥为例,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库存增5.48亿元,增幅达33.9%。
住宅产业化倒逼材料业调结构
于是有人提出,应该用推进住宅产业化来消化这些原材料,通过住宅产业化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倒逼材料业进行一场技术革命。
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蒋勤俭谨慎地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住宅产业化是针对传统建筑方式的一个改变。它强调运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来提高住宅品质。与过去的现场浇筑施工、出售毛坯房的形式截然不同,它的优势就是既能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又能推动材料业更加节能减排。
蒋勤俭认为,目前地方版救市计划屡见报章,但这些都是“另起炉灶”的投资。为什么不从消化、改造、转型出发,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倒逼材料业进行结构调整呢?
他举例说,新出台的《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项目最低技术要求》中规定:楼梯、阳台板、空调板、楼板、轻质内隔墙板及建筑装饰—保温—墙体一体化的复合型承重外墙板,都要采用工业预制产品,并对预制化率作出了详细要求,其中对于阳台板、空调板的要求最严格,预制化率不得低于70%。这样的机会,显然是对材料业特别是新型材料业的一大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材料库存不断增加,不少建材企业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即便采取连续降价的手段,也无法给那些拥有大量库存的建材企业喘口气的机会。目前,库存越多风险就越大。
怎么排除这些风险?上世纪60年代日本曾作过尝试,就是将积压的原材料,通过推广建筑部品部件消化转型。经过近40年发展,一方面,日本原材料的加工有了新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日本建筑工人与其他工业产业的工人区别不大,每个建筑商手下都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
据了解,其他发达国家在采用工厂化方式后,施工失误率可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为0.01%,精度偏差以毫米算小于0.1%。可以说材料业的革新、制造业的进步,拯救了当年不景气的日本建筑业,发展了日本现代建筑部品业。
蒋勤俭还认为,政府主导、成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的材料需求,更能体现成批量就地消化材料和部品的特点。8月22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就地转化积压材料
该通知还指出,“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投资的公租房、中心城人口疏解定向安置房项目,都要采用产业化建造方式。2012年,北京要在保障房中落实24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住宅”。显然,这对材料业来说也是一个嵌入的机遇。
按照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针对不同的房屋建造方式,提出了预制构件使用的最低要求。其中,外墙板、阳台板、房屋内的非承重墙、楼道内的楼梯灯,都要求使用预制构件。有些建造方式还要求框架柱、楼板也要采用预制构件。预制外墙板中,外立面装饰、保温也都在工厂里随外墙板一起制好”。
蒋勤俭说,这些组装构件,能够将很多材料“变积压为转化”。由于主要构件都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除了房屋质量能更加可控外,那些材料和部件的采购量也将非常可观。
一位不愿透露的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地方鼓励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方面,是希望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减少建材浪费;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材料的消化,降低日益升高的库存压力。
有消息说,在上周召开的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实验室主任工作(扩大)会议上,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转型的项目成为产学研专攻的方向。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将特种水泥、节能水泥作为新材料的主要研发对象。
“建一个住宅产业化项目,就等于救一个原材料生产企业,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有这种可能”。蒋勤俭认为。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