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十年大事记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1-9-28 9:39:56 文章来源: |
|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十年间,行业创新、企业创新、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着这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前行;“创新风暴”系列活动见证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大批优秀的房地产企业涌现出来,他们打造的住宅项目已成典范,在全行业发挥出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国建设报》和“中国居住创新典范品牌推介活动”资深专家评审委员会,围绕着设计创新的主题,共同遴选和梳理出紧扣行业发展脉络的“十大创新事件”,以记录历史,彰显精神,激励未来。
住宅全装修起步
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建设部等7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要加强住宅装修管理,积极推广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破坏结构、浪费和扰民等现象。
2002年7月18日,原建设部颁布《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2008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指出鼓励和推进一次性装修住宅,落实装修人、装修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等住宅管理单位的责任。
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几乎所有一线城市及许多沿海城市都在大力推进全装修的实施。上海、深圳、厦门等地还明确提出了取消毛坯房的时间表和分解步骤。江苏省发布了国内首部具有强制性条文的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江苏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
住宅设计规范化
1999年,根据国家计委《一九九四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的要求,原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6月1日起施行。原《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同时废止。
《住宅设计规范》是我国住宅建设领域的重要工程建设标准,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强,该规范对住宅设计和建设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保证住宅基本功能和提高居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探索住宅产业化
1999年,住宅产业化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拉开了住宅产业化的序幕。
万科是国内房企第一个响应者,并于当年成立了建筑研究中心。2003年开始,万科在集团内快速复制了许多由多层公寓和情景洋房组成的住宅小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化部品库。2004年,开始启动工厂化,在参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了研究课题需要的试验项目。2004年,万科住宅产业化的第一个实验项目——1号试验楼在深圳动工。在这栋住宅楼试验了PC(预制混凝土)结构、PC外墙、PC整体式厨房和卫生间、轻钢外墙、轻钢屋顶和ALC外墙,实现了对各种工业化建筑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依托这些实验项目,万科明确了预制混凝土结构住宅的研究方向,并成功地实现了外墙板、楼梯、楼板、阳台、梁柱等构件的工厂化预制和现场装配。
2007年,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落成,并获批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自此,万科开始了技术成果向实践转化的住宅产业化推广应用进程,一批试点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实施。远大、科宝等一批企业也在积极进行住宅产业化的探索。
荣获2010中国房地产最具创新价值示范楼盘的北京雅世·合金公寓,成为全国首个市场化的产业技术集成住宅。
大盘概念出现
上海万里城是中国最早的大盘。这个“国内第一大盘”于1999年正式在国内亮相。作为上海市政府第一个安居工程,项目占地2.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为250万平方米。万里城从规划之初就严格按照国际化社区的居住模式建设开发,规划设计进行国际化招投标,其规划设计方案在1999年举办的首届“创新风暴·新户型时代全国精品户型设计夺标”活动中获得了惟一的组委会特别金奖。被上海市民誉为“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城市”。
项目总占地面积22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80万平方米的紫薇田园都市至今仍保持着,“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大盘社区”的头衔。项目规划总户数1.4万余户,可容纳5万余人入住。开盘当月创造了7000余套的全国销售记录,2003年紫薇田园都市项目顺利完成4000多户业主的顺利入住,创造全国单月交房的记录。
90/70政策与中小套型设计竞赛
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规定,“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项“90/70政策”的推出,在当时的房地产业内引起很大的轰动。
为了配合国家新政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小套型设计,在原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共同支持下,中国建设报与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竞赛得到了原建设部及行业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主管部长刘志峰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也到会讲话并颁奖。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和参与竞赛的热情空前高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报名方案800余份,经专家评审组的4轮严格评审与答辩,最终评出优秀获奖方案65个,并正式编辑出版《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图集》,为提倡住房的适度消费,探索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居住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发布
2010年10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发布了《关于印发〈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在这一导则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住宅支撑体部分和填充体部分相分离的住宅建筑体系。
2010年10月28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及十余家研究机构、开发企业共同制定的《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出台,这是国内首个住宅产业化建设技术指导的“标杆”文件。
除了《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多项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标准相继面世。在装配式住宅方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国标,沈阳、北京等地出台了地方标准;技术集成方面,《住宅整体厨房》、《住宅整体卫浴间》国家标准进入修编程序。
“创新风暴”等活动推动了行业进步
1999年首届“创新风暴·新户型时代全国精品户型设计夺标”活动举办。这是国内首次由权威机构共同举办的住宅套型设计竞赛活动,上海万里城、北京万科城市花园等一批项目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至今“创新风暴”活动已经成功举行了九届。
由行业媒体主办、政府出面支持、主流开发商参与、业内专家把关,多个环节的规范操作,保证了“创新风暴”活动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专业性,使之成为行业中具有持续影响力和良好口碑的品牌活动。
2004年,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创办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通过组织推介、评优交流,推动了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住宅科技的进步。
2006年,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的“广厦奖”启动,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高设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发24号文开启保障房时代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发布。该文件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以达到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的目的。
24号文的发布,使保障性住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市场轻保障的倾向开始扭转,商品住宅加保障性住房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形成。双轨制住房的提出,不仅仅改变了中国住宅开发格局,也对住宅产品与居住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我国中小户型的设计与人们的居住理念,提出了新的思考。
2011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未来5年内,我国将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这也将对住宅供应的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诞生
2001年5月,原建设部发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提出以科技为先导,推进住宅环境建设、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绿色建筑研究及推广工作启动。
2004年,原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管理办法》,并颁布实行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法》、《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实施细则(试行)》及评审要点。
2006年3月,原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原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同样是在2006年,原建设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暨双百工程。
2007年,原建设部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推出了首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工程项目。
此外,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初步编制了《低碳住宅产业化技术体系框架及减排指标》,为开发企业建设低碳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提供技术支撑。
住宅性能认定与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
1999年,原建设部发布《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并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促进了住宅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截至目前,住宅性能认定工作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有774个项目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持的住宅性能认定预审,253个项目通过终审。
同年,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启动。2000年,《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相配套的指导性文件陆续发布。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在原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和“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以住宅小区为载体,以现代建筑技术、新型建材、部品与设备等实用新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为住宅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作出示范。
截至目前共有150多个居住小区列入计划,分布在26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