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转变回归产品时代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1-9-28 9:39:56 文章来源: |
|
20万户,恐怕是对限购恐慌的终极表述了。此前不久,万科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严格的限购政策下,北京只有3%的家庭有资格、有能力、有意愿买房,折合为20万户。
这是个什么概念?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目前北京商品住宅库存已达到15万套——这足以消耗20万套需求的绝大部分;而自2006年起,北京商品住宅年度增量最低也有11万套。简单加减之后结论明显,未来新增的商品住宅将面临史无前例的销售困局。
于是,黄怒波在2004年说要远离住宅开发,如今被媒体翻出来当作一句预言。连曾经的“减法”万科也于近日推出了首个旅游地产项目。一时间,许多开发商对住宅市场唯恐避之而不及,他们宁愿把钱分流到金融、矿业、影视,甚至是往年的“亏损大户”——足球。
于是,当陈淮说“开发商不能适应就退出江湖”,甚至被一些人奉为“劝退”警言。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游戏并没有结束,改变的只是规则——这不代表没有人能继续。当过往的玩法开始失灵,营销手段尽数失效,关注产品成为最实在、也是惟一能做的事情。
这种回归成为时代的必然,却也意味深长。
曾几何时,初入住房领域的开发商们,还能因为某种建筑形态与风格在论坛上较真。但不出几年,他们迅速发现了一条捷径:只要有钱有地,后面的事情不过是画个图纸卖钱的生意。于是,钱和地成为核心竞争力,“靠天吃饭”的“政策市”成为经营逻辑。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退步,但在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产品却被日渐忽略,这恐怕也算不得一种进步。
如今,且不论“20万户”这一结论是否精准,它已然是市场规则改变的代言词,其背后有两层含义: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购买需求重新定义。而这也意味着,未来开发商要想在有限需求中Hold住市场,必须在住宅产品层面做出更多思考与改变。
首先是由大变小。当首次置业成为主要购买需求,低总价的中小套型产品势必成为主流。这就需要开发商摒弃“贪大求全”的思维,在过去的短板——中小套型设计上下足功夫。
其次是由外而内。由于购买目的从投资回归到居住本身,购房者将更加注重房子的使用属性,这就要求开发商从注重项目景观与外立面等外在感官刺激,进一步延伸到套型空间布局、社区服务配套等内在居住功能上来。
最后是由粗转精。在房价快速上涨时期,土地价值大大超过房产本身,房屋品质也成为买卖双方一并忽视的问题。既然重回产品层面,细节势必决定成败,住宅产品设计及建造的精细化将成为开发商绕不过的命题。
当核心竞争力重归产品,创新则成为制胜利器。在本报梳理过去十年住宅产业“十大创新事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创新在过去十年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但遗憾的是,诸如产业化、全装修、绿色建筑等,我们早已提出了问题却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遗憾与希望同在!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