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竞争无处不在,而最大的竞争便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科学的人才观也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国有企业,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务必要加快建设人才强企的步伐。人才具有资源的属性,而资源总是有限的。那么,我们要使企业得以稳健发展,又如何才能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呢?借助于“共享”发展理念,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贤纳士”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聚才手段。一家企业,若能“挖”到某些关键岗位急需的人才“为我所有”,往往是不惜付出高昂代价的。早在2009年,福建的新华都实业集团为了请到当时有“打工皇帝”称号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前盛大总裁唐骏,曾为其付出过高达10亿元的“转会费”。毋庸讳言,在必要时,一个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到社会上招揽人才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网罗人才并非仅有高薪去“请”在职人才这一条路可走。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0余岁。而大多数适龄退休人员,其身体素质还是完全可以在适当的岗位上发挥“余热”的。从这部分“老同志”中发掘可用之才,远比从在职人员中“请”人才要省钱省力。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近年来因跨越式发展需要,员工队伍也在加速扩张,其中青年员工更是大幅度增长。在几年时间内,我们招录了大批年轻员工,而基层管理品质还能稳中有升,其中一条重要因素,就是精选、返聘了一部分退下来的内外部退休人员。这些老同志不仅管理经验丰富,而且普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能独当一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
说到争取外部人才“为我所有”,还有一个利好的消息。教育部已出台政策,明确高校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与相关高校的科研人才建立诚信合作关系,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受“共享”发展理念的启发,国有企业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走出去、请进来”这种传统培训方式的认识,必要时,要舍得花钱,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量,选送有培养潜质的“苗子”或骨干,到高校或上级机关乃至国内外的同类大型企业包括民企深造或调研,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为加快发展步伐,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选定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为对标单位,派员到该公司调研观摩学习,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走出去”会大开眼界、大有收获,我们还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请进来”各类权威、专家“为我所用”,请其为员工授课、做导师,或深入基层带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结合发展实际,分层次、分档次地请来了外部的许多专家学者给员工授课,收到了理想效果。例如,近年来,公司每年都要利用年初、年中工作会等大型会议公司主要骨干相对集中的时机,邀请外部专家、学者来为大家授课,刚开始讲授的内容属于基础管理知识,之后则围绕某个疑难问题为大家解惑答疑,而今则选定业界某个前沿课题引导大家刮起“头脑风暴”,为管理骨干开阔眼界,增强行业排头兵意识。这样坚持下来,目前我们已有20多名骨干也已经可以以内训师、专家等身份在公司内外的相关培训班上登台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