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永无止境,改革正当其时。当今时代,是打破固有边界、思维、格局的时代,是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共同缔造的时代。
“牵手同道人,永远在路上。”6月8日,《中国建设报》30周年系列活动之战略合作交流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Massimo Bagnasco,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童悦仲,北京大学教授、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首开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晓莉,龙湖集团副总裁袁春,中建一局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冯定权,碧桂园集团品牌总监洪罡以及中国建设报社战略合作部负责人田子超等从不同角度畅叙建设情缘、家国情怀,同时以务实态度共商共建“政企研学媒”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共享平台。
美好城市 共同缔造
时隔37年重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今年设立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在新常态下迎来了新时代。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以及重要的城镇化智库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以国际化视野和改革创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规院与《中国建设报》同样隶属于住房城乡建设部,是兄弟单位,同为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努力奋斗。此次交流会提出的构建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共享平台,契合了当今时代以创新为引擎的发展态势。当前,科技在某一个领域很难突破固有边界,所以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其他领域灵感的触动。”杨保军表示,并诚挚祝贺《中国建设报》创刊30周年。在他看来,权威媒体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发声十分重要,只有将政府、专家、社会、媒体有效连接,及时准确传递真实信息,才能立体把握城市发展,实现城市治理、共同缔造。
“《中国建设报》创刊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辉煌历程一路走来,既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又是许多重要工作的参与者。可以说,该报以权威性、专业性和独特的行业资源优势,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行业的改革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童悦仲回顾了《中国建设报》在行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对报社融媒体创新拭目以待。
“中国科技发展有目共睹,但面对人的城镇化问题,是各方面亟待解决的。2003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感到十分激动,现在更加激动。因为现在这个历史节点,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 Massimo表示,东西互鉴、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治理、城镇化挑战的明智之举,《中国建设报》作为行业具有引领性的专业媒体已经迈出了步伐,将推动中国与欧洲产业、企业之间的信息资讯交换、合作交流。
“文化不能跨越式发展,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孕育。在国际交往合作常态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回答好‘我是谁’的命题。当我国软实力真正强大时,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愿意住中式房子,过中式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重振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生活品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长期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的学者李嘉珊认为,《中国建设报》搭建的“朋友圈”不是书斋里的学术机构,也不是纸上谈兵的智库,而是系统性把握问题、统筹跨界资源、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共享平台。
志同道合 助力发展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志存高远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牵手同道人,共享朋友圈。”田子超表示,随着报社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中国建设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通过报社平台彼此也成为了合作伙伴,这得益于《中国建设报》制订了高层次、高品位的战略合作标准,即合作伙伴是否具有良知、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追求卓越的远见卓识、是否具有树行业风范的价值观。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李晓莉认为,首开集团与《中国建设报》的战略合作堪称“亲、清”原则的合作典范。首开集团作为一家具有36年历史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始终秉持着匠心和责任,致力于改善人居、城市复兴;《中国建设报》作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唯一综合性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直在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和行业发展出声出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15年,双方各自开启了全面改革转型之路,并在“责任地产”、“城市复兴”等领域通力合作、深度对接,以梦想和实干为房企转型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重塑房地产行业形象。
“新形势下,我们更加关注城市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力图在住宅、商业、办公里实现更好的交互。不同的场景交互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在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方面,作为房地产企业高管的袁春强调了客户后端需求的重要性。他认为,单靠快速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将难以持续,房地产企业转型要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增值服务。同时,企业将加强与《中国建设报》等权威媒体的交流合作,共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府、企业、媒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师曾志抛出了一个问题:“未来是选择拥有一套房子,还是只作为使用者?”她认为,对于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房子不仅需要实现居住功能,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重新连接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使信息如何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中国建设报》需要讲好大时代的‘小叙事’。”师曾志对公共传播有着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亲近信任源自建设情缘,创新合作体现时代要求。冯定权谈道:中建一局的“建设基因”奠定了企业与《中国建设报》良好的合作基础。国企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又使双方今后的合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使之更好地满足国家要求、人民需要。
工匠精神铸就中国建造品牌。洪罡称,2016年以来,碧桂园与《中国建设报》一道在扶贫攻坚、“一带一路”、工匠精神、中国建造等重大领域展开课题研究和战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SSGF新建造工业体系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建设报》跨界整合能力和平台优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田子超表示,在“大资源平台、大数据高地”办报目标指引下,“《中国建设报》将通过共同缔造‘政企研学媒’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平台与矩阵,共享优质资源,从而助力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