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北京西单路口南,一座深色大厦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标牌并不起眼。
然而,这个首次由中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一年多来已为世界能源治理和互联互通提供了诸多“中国智慧”。在中国倡议推动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速推进,成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世界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北端的黑龙江省黑河市,一座500千伏直流换流站坐落在中俄边境,巍峨铁塔耸入高空,银光闪闪的电线跨河而上,一直通向河对岸的俄罗斯阿穆尔州。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首个跨国能源合作项目,中俄直流联网工程阿黑线通过引进俄罗斯的水电,为黑河当地以及吉林、辽宁等地提供更多便宜的清洁电,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优势互补。
放眼全球,与已经连接主要国家和重点城市的信息网、交通网相比,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明显滞后。电力生产和传输仍然局限在20世纪形成的就地消纳的传统模式,这也成为区域能源不平衡、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总书记发出的‘中国倡议’,为世界能源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全球能源互联网大有可为。”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成立。截至2017年4月,该合作组织会员已达到274家,涵盖五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长王益民介绍,所谓“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将各国各地区的能源网“连”在一起,成为协调开发、输送和使用电力的平台,其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
事实上,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仅能将煤、油、水、风、光等各类能源转化为电能并远距离传输,使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利用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等地区差异,实现不同地区清洁电能的互补互济,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效率和经济性。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受就地平衡思想的影响,对能源大范围配置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受技术制约,缺乏远距离、大容量的先进输电技术。”厉以宁说。
在他看来,我国已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特高压、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和装备,风电、光伏等产能已占全球一半以上,完全具备抢占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先机的实力,应当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