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第六届)国际智慧城市峰会暨智慧城市新科技博览会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上海浦东新区等方面的领导和业内学者共聚一堂,聚焦城市建设的热点和难点,共议中国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成功的智慧城市应具备四个要点:一、深刻认识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工程。二、充分理解智慧城市不是“交钥匙的工程”。三、智慧城市应在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公共品的基础上,再从问题导向,由市场主体无数次叠加更多的智慧商务品。四、要注重智慧城市从基础级1.0版、专题级2.0版到综合级3.0版,实现三个层次不断转型、创新升级。
城市管理的效率来源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智慧城市是促进协调专业化的新手段。政府仅需将精力集中在“公共品”建设上。由“城市问题专家”主导智慧城市设计、IT提供技术支撑,双方长期协调方可“有的放矢”。顶层设计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但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主要是“不确定事件”。智慧城市作为“人-机耦合系统”,应具有包容性、自适应性。当地实际工作者应与外来系统设计者长期合作推动智慧城市逐步升级。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局长 王早生:
住房城乡建设部从2012年开始智慧城市的试点创建工作,以277个试点城市为依托开展了大量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心将从建设逐步向管理偏移。城市管理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维度之一,精细化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切入点。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融入新的治理理念,使市场与政府能携手、共同提升城市运行水平,并发挥群众自我解决城市问题的主动能力。
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方面: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的突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为人民管理城市、让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其次,全面落实精细管理,充分利用新手段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精准调控和源头治理。再其次,要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制化的新格局。最后,要创新治理方式,坚持协调协同,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二部主任 戴红:
智慧城市已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展需要标准化支撑和引领。这一工作任重道远。首先,要做好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后,要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工作。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张爱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以民生福祉为目标,提出“智慧城市‘十三五’”,将在智慧政务、城市综合运营中心的建设、云计算、数据工程中心建设、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以及为民服务等方面,继续打造创新特色的“浦东模式”。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
通过对全球超过1000个城市的空间发育智能分析,分析了发育型、成熟型、膨胀型、佝偻型和衰退型等五种城市生命体特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应对城市生命体不同发育阶段的问题和特点,精准诊断、精准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