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等重要论述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陆续颁布中可见一斑。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更应率先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建筑企业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管理、生产的新模式,深入研究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融BIM、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精益建造”理论于一体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在经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总结提炼并由《中国建设报?决策参考》进行全方位的持续宣传推广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悉,国内第一栋完全应用该模式建造的常州九洲花园第三期58号楼已接近尾声。日前,本报记者前往常州,对该模式的最终效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前 因”:文化引领,标准说话
记者在58号楼施工现场看到,该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而且屋面、防水、地砖等施工环节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内墙涂料粉刷、地面批水泥浆和水电安装。据“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主导者、常州才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才良介绍,58号楼完整实现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1.0版本。精确完成了BIM技术计算出的效率目标:实际施工工期比传统施工方法缩短了98天,缩短比率为19.3%。作业人员数量减少20.6%,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为7.2%。而且,这还是在反复验证“1.0”版本拆分的1255个模块的情况下。接下来,他将带领整个团队进一步全面优化这一模式。
建筑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然而,截至目前,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完成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行业的观望等待心态普遍存在。对此类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明确告诫:“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对于有利于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那些振聋发聩的提醒,有人充耳不闻,但也有人积极主动践行。早在十年前,黄才良凭着对建筑业粗制滥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等现状的了解,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从那时起,他便主动创新,为保障工程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探索,直到日前完整地将国际上最先进的“精益建造”模式成功应用到项目上且达到了预期效果,成为中国“精益建造”住宅领域应用第一人。
“精益建造”理论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在58号楼上得到应用且获得成功,同黄才良长达45年对于建筑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无关系。比如为彻底消除房屋建筑行业中的质量“通病”,他专门请来获得“鲁班奖”工程的施工队伍,组建特色工艺团队,创新工艺工法;为追求更高的产品品质,他针对细分后的工序关键节点提出定时、定量、定绩效的标准要求,达到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为保证施工人员清楚质量标准,他要求质量监控部门将公司创新工艺编制成图纸和流程,形成固定模板,并建立清水样板房,请技师现场演示指导一线工人。不过,这些只是黄才良凭着对建筑业的热爱和本着“盖房人要想着住房人”、“为老百姓造良心房、放心房”的人生信念基础上,“小敲小打”式的创新探索。正因有了这些探索,黄才良才发现,施工细节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的高低,但要彻底保障这些细节操作到位,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从源头抓起。为此,他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倡导“内炼文化,外塑形象”,将“用文化引领,让标准说话”的指导思想融入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使整个团队改变旧有的观念和管理思路。
企业文化建立初见成效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人员管理效能,就成了当务之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黄才良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即将对建筑业产生的重要作用,他决定在公司层面率先引进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此不惜耗费大笔资金,先后引进了梦龙的即时通、OA办公平台,广联达的GCM成本管理系统、项目监控系统,但黄才良很快发现,这些管理系统并不能实现他预计的效果,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进度依然不能得到预控,事前在项目上“实际该花多少钱”还是无法预知。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黄才良又把目光投向了鲁班软件公司,他认为利用BIM技术的三维建筑模型与4D关联数据库的功能,或许有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可能。
“那段时间,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会去尝试”,于是,黄才良在2010年5月正式引进鲁班软件公司的BIM技术相关软件和服务,进行BIM技术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为了配合结果的检查,做到绩效评估和解决因人员分散导致的培训难、技术水平提高慢等问题,他们又先后引进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系统和唐桥科技的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软件是否真的有效,还得看其在项目上的实际应用,更需要人来判断和把控。为此,黄才良在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小组,并选择了九洲花园2.1.2期建设项目作为试点,整个项目紧紧围绕BIM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绩效管理系统、OA办公平台、GCM成本管理、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监控系统为支持的管理模式。试验表明,项目实施BIM建模后,通过鲁班供料测量团队提供的服务,实现了建筑信息模型的资源共享,为各条线、各岗位的人提供所需数据,为施工提供指导,为质量关键点、安全可视化提供了依据,帮助员工提升了学习效率,以实操代替教学的方式让员工快速从掌握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至此,“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管理体系,终于初步形成。
据才良模式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项目经理黄苏介绍,基于黄才良多年施工管理实践经验之上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涵盖了企业文化价值观、模块化标准化的工艺流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等内容,为了验证该模式的效果,公司以九洲花园第三期58号楼为实验基地,以“用文化引领、让标准说话、以精益思维、促精准管理”的思想,以“8S”管理打造施工现场硬环境,应用新型信息化管理体系打造施工管理软环境等具体措施,全面进行精益建造。随着58号楼内装即将完工,“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第一次以实体项目的效果呈现在人们眼前,也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对黄才良而言,58号楼所应用和展现出的“精益建造”效果,只是他自己这一生对建筑业的理解和探索,并非该模式的终极版本,“‘精益建造’之所以叫‘精益建造’,是因为要不断精益求精地完善。”他表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还会不断深化、完善,目前正向着2.0版本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