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住宅产业 | 资质认定 部品认定 康居认定 | 华宅服务 | 展示 | 住宅部品 |论文 | 选型答疑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华居住宅 > 住宅产业 > 住宅新潮 > 正文
订阅住宅产业  
深圳:创新之城凝聚人居梦想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6/11/22 10:58:44  文章来源:
热点:
住宅产业
 

深圳,又称“鹏城”, 中国东南部的一座海滨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十二五”期间,深圳坚持主动创新的发展理念,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呈现出绿色低碳的城市新特质。

宜居城市建设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2012年~2015年,深圳持续完善宜居城市建设顶层机制,将工作业绩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施两轮《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建设85项重点工程。同时,深度挖掘居民住房改善、空气污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建筑节能推广应用等主题的优秀项目,大力培育和争创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充分发挥了范例项目对人居环境改善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建筑废弃物移动一体化处理模式项目、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示范项目是深圳践行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着力开创人居新境界的突出代表,也是该市申报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重点项目,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现实意义。

●深圳市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建设——永不落幕的版画之都

项目概况。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大水田社区,由200多座近300年历史的岭南客家老屋村改造而成。其中,有古民居90余栋保持了良好的建筑风貌。2006年之前,不少古民居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原有风貌。当年年初,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开始规划改造,采用“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与“事业+产业”的创新有机更新模式,恢复了古村落的原貌,注重环保生态修复,没有大拆大建,既避免了拆除重建可能造成的能源、资源浪费以及建筑垃圾围村、环境污染,又保留了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岭南客家建筑群。古民居、祠堂得以修缮利用,客家建筑风格得以保存发扬。深圳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将古村落改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版画工坊、环境优美的国际艺术家村、版画展览厅。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保护客家文化风貌、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

行动举措。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由深圳市原宝安区政府(现为龙华新区政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创建。项目的规划设计从有机更新思想出发,制订了一系列改造建设工作方案和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过程中注重维护村民利益,造福当地居民,实现了景观改造与原著居民利益平衡。项目采用征租结合的方式进行征收改造,在给予原住居民相应资金补贴的同时,为原住居民开拓了经济来源——收取租金。基地将一栋旧家具厂改造成版画工坊,将200余栋民居改造成工作室、画廊、陈列室、客舍、休闲会馆,在重生修复过程中始终强调版画的艺术表现。这种有机整改,既改善了原有客家村落封闭、杂乱的空间形态,又延续了已有的村落历史文化、空间特征,达到“修旧如旧”效果,使其获得二次生命,重新发挥作用。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整个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采用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和中水回用等综合措施,结合景观规划设计,使版画基地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象。

创新成效。一方面,在项目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广泛让公众参与其中,强化公众角色,促进居民以身作则,增强了原住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适度经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版画基地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紧紧抓住文化传承主线,在保留客家古村落的自然田园风光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使之重焕新貌,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兼容并举、共同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基地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形成了事业与产业两旺的局面。

●深圳市中心城区建筑废弃物移动一体化处理模式——破解城市建筑废弃物处理难题

项目概况。深圳市每年产生建筑废弃物上千万吨,由于余泥渣土受纳场不足,传统的直接填埋处理方式易产生环境污染、非法排放等一系列管理难题,渣土处理处置形势严峻,创新建筑废弃物处理模式迫在眉睫。中心城区旧改是深圳建筑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心城区旧改通常都面临施工场地狭小、处理现场紧挨着居民区的现实问题,拆除建筑废弃物产生的噪声、粉尘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为有效破解中心城区旧改建筑废弃物管理难题,深圳华全环保公司创新试点低污染、高效率的“建筑物拆除废弃物现场分类处理—再生骨料生产—再生建材深加工—循环利用”一体化处理模式。该项目通过移动式生产线现场处理及生产基地加工制造,将废弃物重新转化为建筑材料,彻底转变了过去处理建筑废弃物主要靠堆、填、埋等落后的处理模式,处理过程符合节能、减排、降耗的环保要求。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既避免了填埋占地的问题,又变废为宝,消除建筑废弃物随意堆放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了建筑废弃物向新型建筑材料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产运营模式的转变。

行动举措。为贯彻实施《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不仅在多个旧改项目中引入建筑废弃物移动一体化处理龙头企业华全环保公司,由其负责全程资源化处理利用,还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建筑废弃物移动一体化处理模式分为3个实施阶段。首先是移动式现场处理阶段,由给料机、破碎机、除铁器、风选系统和筛分系统组成,采用履带式或轮胎式结构,通过移动处理生产线将现场拆除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除铁、风选、回破、筛分等流程,将粗物料平铺在低速链板式输送机上,根据物料的强度进行智能分流。其次是再生骨料综合利用阶段,现场处理后生成的骨料可结合骨料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处理,根据情况可选择现场回用、就近工地销售、运往再生建材生产基地制成各类再生建材产品。建筑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部分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经过建筑废弃物处理生产的再生产品,包括各类再生地砖、再生砌块、再生砂浆、再生混凝土、机制砂等产品,广泛用于各类道路工程及市政、园林、河道护坡、码头、广场、住宅楼宇等领域。

创新成效。建筑废弃物移动一体化处理模式相比传统的直接填埋方式,可高效减少温室气体、酸化气体的排放,采用自动喷淋系统、收尘系统、移动式处理设备内设减震装置、工地安装隔音挡板等污染控制设施,大气中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可降低85%以上,昼间噪声排放值低于70dB(A)。项目引入PPP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实现了现场处理废弃物“低污染、低排放、低噪声、无粉尘”的目标,保障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处理全过程实现居民“零投诉”,社会效益显著。为旧改项目的建筑废弃物处理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责任编辑:】
发送给好友】【打印】·【顶部】【关闭窗口
 
 住宅风情与名词
{FS_住宅风情与名词_住宅产业页}
  住宅产业评论
·中化建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通告河北省
·招标邀请书
·世界银行贷款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施工图设计
·招标公告
·厦门公铁大桥项目公路桥主体施工监理招标公
·招标邀请书
·明年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不大

        
精彩活动推荐
华宅简介 | About华宅| 业务合作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内容指正 | 客服中心
© 2007-2008 华居住宅网时代版本7.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