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住宅产业 | 资质认定 部品认定 康居认定 | 华宅服务 | 展示 | 住宅部品 |论文 | 选型答疑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华居住宅 > 住宅产业 > 住宅新潮 > 正文
订阅住宅产业  
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二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7/9/12 10:37:55  文章来源:
热点:
住宅产业
 

三、重点任务

以绿色发展、智慧发展为主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绿色建筑、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精细管理等行业和部门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基本完备的技术体系,并加强科技成果与标准制定的有效衔接,逐步提高标准水平。

(一)推动规划设计技术创新,促进形成集约空间格局

1. 加快建立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技术体系

加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开发强度及开发绩效评估技术研究,支撑城市生态控制线和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构建平衡适宜、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强化城市发展战略、现代化城市目标体系研究,构建均等化配置城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建立服务保障能力同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战略定位相一致的规划评价技术体系,支撑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建立统筹各部门空间规划信息的“多规合一”数据库,完善城市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构建技术体系,支撑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协同和综合评估,加大一张蓝图实施管控力度。推进基于人群时空行为等大数据的多位感知、信息融合、时空建模和虚拟仿真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完善城市设计新技术体系,支撑建立城市设计辅助决策系统。

2. 推进城市存量规划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融合

建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方式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城市政府的规划管理转型。加快存量规划与城市有机更新、综合交通系统、低碳生态等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和技术系统研究,发展基于新技术的“城市体检”方法,系统查摆问题,开展不同类型城市修补、有机更新试点示范。研究城市地下空间与地面功能统筹规划技术及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旧城保护规划适宜性技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技术的集成体系以及城市医疗、养老、体育运动等健康城市的规划技术。

3.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

研究建立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技术、历史地段保护与宜居提升技术、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动态实施评估技术、低碳生态目标下的传统建筑修缮创新工程技术、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方法、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动态实施评估技术,推动历史城市风貌延续与特色营造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更新。加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资源普查与保护状况监测评估及分级保护技术研究,实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及风景名胜区智慧景区建设。

(二)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促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1.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构建面向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专项管理等网格化综合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拓展社区风险防范的网格化功能,以建筑物数据库为载体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对接。集成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北斗高精度定位、无人机、视频等技术,提升监督、执法专业技术检测和取证技术装备能力,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支撑技术体系。

2.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智能化

推动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在城市生命线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城市供水智能化管控系统、精准定位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的市政管线安全运行及综合管廊智能监控平台。开展地下工程施工现场可视化监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风险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大数据环境下开放式动态交互的交通网络精细化仿真系统和服务平台。发展物联网支撑的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建筑设施和设备的节能、安全管控智能化。

3.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根据不同城市规模、城市功能、自然地质条件、气候风险,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运行安全综合风险识别、脆弱性评估技术,开展安全韧性城市构建与防灾技术研究。加快极端灾害及突发事件下城市运行安全预警与功能快速恢复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研发基于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的城市交通设施设计和建设技术,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效能提升和重大风险管控。研究不同地域特征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技术,形成内涝防控技术对策。

(三)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促进低碳节约循环发展

1. 发展更高性能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研究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关键技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综合技术,研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键技术,加快高性能节能门窗和新型保温产品的应用,开展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高效应用综合技术示范,推广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监测评估技术以及城市级建筑能耗分析比对工具。

2. 加快构建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技术支撑体系

开发城镇污水高标准处理和资源化能源化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氮磷、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致色物质和新兴微量污染物强化去除技术,突破污水碳氮分离、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干化焚烧、稳定化产物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适合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和循环利用需求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能源化整装成套工艺方案及范例。研发小区雨水、黑水、灰水分别收集、处理、储存设施以及多途径水资源就地回用技术,实现小区雨水、污水等封闭性循环利用。

3. 推动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

研究创新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与分类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水平。加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填埋与焚烧二次污染物减排等技术研发,开展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邻利”型等技术综合示范。加快建筑垃圾、粪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低值废弃物、存量垃圾治理等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及规模化应用。构建生活垃圾基础特性数据库和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平台。

(四)加强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城市环境生态宜居

1. 构建多尺度、多层次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

基于城乡生态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城乡绿色空间保护和生态修复、绿地优化布局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群生态绿廊、滨水绿带及城乡休闲游憩绿道网络构建技术。开展城市生态修复综合评估、技术集成。研发绿地削减空气污染和生态防护功能提升技术、既有绿地与老旧公园功能改造提升与海绵体建设技术、城镇绿地碳汇提升技术,完善构建高碳汇植物资源数据库。

2. 发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成套技术

系统研究并形成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水体构建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突破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的关键瓶颈,研发黑臭底泥清淤与淤泥、恶臭控制与安全处置成套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水提标与接纳水体生态处理的水环境改善成套技术,保障城市河道生态补水水质安全。构建城市河道全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现场突发污染事件监视、水质监控、水资源调配功能一体化。

3. 加强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

完善低污染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构配件“测、评、控、用”技术体系,研发高净化效率低运行能耗系列净化设备,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类型的典型和新型污染物工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高密度居住区热岛效应、采光通风、污染物控制的规划评估及优化控制技术。研发居住区绿化景观生态人文设计技术、微气候营造技术和高碳汇植物配置技术,全面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责任编辑:】
发送给好友】【打印】·【顶部】【关闭窗口
 
 住宅风情与名词
{FS_住宅风情与名词_住宅产业页}
  住宅产业评论
·中化建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通告河北省
·招标邀请书
·世界银行贷款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施工图设计
·招标公告
·厦门公铁大桥项目公路桥主体施工监理招标公
·招标邀请书
·明年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不大

        
精彩活动推荐
华宅简介 | About华宅| 业务合作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内容指正 | 客服中心
© 2007-2008 华居住宅网时代版本7.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