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塑城乡关系的关键阶段,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委农工办、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倡议推进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行动,营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田园乡村。
3月28日,“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在昆山市锦溪镇祝甸村砖窑文化馆举行,该文化馆在乡村砖窑基础上改造,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纲设计,获得“2016年度田园建筑一等优秀实例”。与会者共同发起“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江苏省设计大师、规划院和设计院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以及来自全省设区市建设局、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和镇村的基层代表,围绕当代田园乡村建设理念展开了深入讨论。
时代的命题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要求“加快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是对国家要求的呼应,也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于乡村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对当代乡村的价值认知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乡村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截至2016年年底,江苏城镇化率达到67.7%,作为发展先行地区,江苏率先进入了重塑城乡关系、建设美好乡村的关键阶段。”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江苏全面实施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随着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对来自乡村地区的供给侧需求日益旺盛,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方式成为不少人的向往和追求。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彰显激发重塑乡村价值,推动乡村复兴,成为当代管理和建设者的一个历史责任。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旦在乡村高度融合,将有助乡村实现弯道超车,走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坦言,乡村问题由来已久,乡村规划一直没有破题,习惯照搬城市做法。这次研讨会和“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的发布,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乡村问题的答案。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这个题目对于今天的中国和江苏都十分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根基在哪里。江苏率先提出开展田园乡村建设的时代命题很有意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如此评价。
江苏的探索
留住乡愁的前提是留住文化和美丽,广袤的乡村无异是承载乡愁的最好空间。“十二五”期间,江苏全面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大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完成了全省所有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改变了乡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村庄环境面貌普遍提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将江苏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典型案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全程指导,他认为:“江苏的村庄环境整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益实践,体现了‘与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文化传承、乡村复兴、集约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推动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江苏积极激发、重塑乡村价值,保护乡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塑造。
倪园村古称悬水村,位于徐州市铜山区的丘陵地带,仅有100多户人家。6年前,这里还是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1年开始,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省市联动推动,倪园村依托吕梁风景区建设美丽乡村,在保留乡土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了“融明清建筑风格、汇苏北石山民居特色”的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到2014年,倪园村集体收入已经突破了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1.35万元。
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里,一座废弃的碾房被台湾设计师吴思让改造成工作室。李婧的小村书屋、唐宁军的未见山酒店等创客作品给小村带来了文化和活力。当宁静的山村与外来的资本、创意“相遇”,便生出浓浓的时尚味儿、“文艺范儿”。自2015年10月1日以来,石山下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多万元。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注入吸引了大批原住民返乡就业,真正使得乡村重现活力。
南京市江宁区采取区域联动发展的方式,串珠成片,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通过集中打造特色小城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区域乡村旅游联系通道、策划区域乡村旅游系列产品,推动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转型提升农业产业,基于特色种植业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养生、餐饮民宿等功能,进而衍生出休闲度假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医疗养生产业等,吸引了大量外出农民返乡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