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城市规划权威,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和惩戒作用,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八大工作任务之一。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工作中,通过各项有力措施,强化树立规划权威性;2016年,规划行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注定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空间复兴”成趋势
当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权威性就显得更加毋庸置疑。“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规划立法工作,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叫响“空间复兴”的口号,启动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确定8个试点市县,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积累改革创新经验,在2016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试点之一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优化全域“三生空间”功能格局,划定了9%的生产空间、15%的生活空间和76%的生态空间,使发展的步伐从注重“增量”转向“存量”,从注重“外延扩张”转为“高效适度”,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和管控能力。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破除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整合空间资源,解决空间规划基础数据、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按照全域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协调融合各类规划,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全县发展“一盘棋”。
2016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县“多规合一”工作会在试点城市甘肃省敦煌市召开。会议肯定了“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实施策略”的工作思路,提出要以空间坐标为核心,通过“五定”——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实现“五统”——统一发展目标、统一技术指标、统一空间坐标、统一图例标准、统一实施平台,从而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事权清晰、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
“现在,空间规划成为规划行业的重要工作,空间成为规划学科的核心内容。”规划专家纷纷为“空间复兴”的口号“点赞”,同时建议,“要全面认识城市空间的作用,努力掌握空间发展的规律,正确运用空间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规划在国家‘空间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双修”闯新路
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祛除困扰已久的“城市病”,是体现规划权威性的最直观表现。《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首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
“生态修复”即运用总体设计方法,以山、河、城、海相交融城市空间体系为目标,完善“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城市修补”以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法建筑拆除六大战役为抓手,涵盖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文化延续、社会网络建构等多项综合性内容。
通过试点,2016年,三亚的城市生态、城市风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双修”试点成效显著,成为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样本,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闯出了一条新路。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三亚市召开现场会,深入总结分析了三亚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出要将城市诸项工作进行集成,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