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什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国泰民安、人民幸福。
作为一名城市管理执法系统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都要站岗执勤、巡逻管控、维护秩序,用脚丈量土地,雕刻城市管理的酸甜苦辣。那些工作了多年的前辈总是说,家国天下,实现个体的梦,然后将每个梦汇聚起来,才是真正的“中国梦”。作为一名新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体会到他们这段话里的深意。对我来说,当“中国梦”具体到个人,那就是衣食住行的保障,要穿好、吃好、住得舒服、交通便捷。
我还记得,在大学时看到忙碌在各个阵线的城管执法队员,总会有些疑问,难道他们每天都不用休息吗?毕业后,进入城市管理系统成为一名执法队员,和身边的同事,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更多、更重的责任时,才明白这背后的庄严使命。出店经营、摊贩占道、户外广告、油烟治理、渣土清运……无所不管,无所不包。队长总是说:“只要是我们目及范围内的大事小情都要管,只要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我们都要管。”我心想,“难道,我们是‘城市警察’?”
在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建立之初,执法队伍良莠不齐,地方城市管理没有统一标准,社会大众对城管队员的认识也有些偏颇。执法队伍规范后,所属部门仍无统一归口,所依据的条例是地方规章,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城市法规,人民对城市生活宜居宜业的向往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城市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没有改变。
2015年,为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由此破冰。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强基础、转作风 、树形象”的专项行动,逐步提高执法队员素质,倡导城市管理新理念,探索新型执法方式。
这两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城管执法大队的变化有目共睹。执法车辆增加了,面包车、皮卡车、拖车,一人一座。执法装备先进了,每人配备一部执法记录仪,每个中队有城管通、对讲机,建立的数字化平台精确管控每一条街道。办公用房解决了,各中队有了更衣室,队员们有了食堂和宿舍。执法队员干事热情更高了,统一换装、依法取证、文明执法,按流程办案、为公众服务,切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宗旨。
2017年9月底,在完成换装、穿上新制服的那一瞬间,我真实地感受到:这帽子的徽章、双肩的肩章、胸前的胸牌意味着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这一年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全力推进 “三小”( 小餐饮、小摊点、小作坊)综合整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荣获“三小”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执法队员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在秦岭深处八里坪、在涝河畔胡家庄、在玉蝉镇上涧子村,深入扶贫一线的执法队员,探索“公司+双委会+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帮助开办农家乐,实打实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城区,市容市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街道变亮了,环境整洁了……有群众说,如果没有城管队员,人人只扫门前雪,任由小摊贩占据街道,哪里还会有这座城市的干净与美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左手年华右手诗,对于城管队员来说,是左手工作右手亲情。每一名城管队员肩负着多种责任。作为执法人,自觉管控好街道秩序,认真完成交办的工作任务,集体协作,推动城市治理向高标准发展。作为扶贫队员,每天到贫困户家中,像“走亲戚、拉家常”一样,寻找致贫原因,共商脱贫对策,使精准扶贫入户到人。作为家庭一员,照顾耄耋之年父母的起居,牵挂妻儿的饮食冷暖,为家庭注入跳动的烟火气。
青春之路长且远,是梦想的起点;青年之道阻且艰,是时代的标志。秦岭下,有这样一支城管执法队伍,行走在这条路上,以梦筑路,不悔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