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成立工厂化中心,随后启动“万科产业化研究基地”,万科在住宅产业化的道路上已走过10年。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称,随着规模化效应的显现以及工期缩短带来的资金成本压缩,住宅产业化正成为项目经理的香饽饽。
不过,专业工人太少、构件厂无论技术还是生产规模发展都太慢也成为万科的苦恼。
今年,万科干起了住宅产业化的实业。3月末,北京万科与北京住总、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方成立合资公司。这样,万科自己也能生产叠合板、内外墙板、阳台板、楼梯等部品构件了。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曾与万科一起研究住宅产业化。樊则森说,北京万科做过很多体系的尝试,最后选择单元式户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比较下来成本接近现浇,也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不过,对于一些开发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对待住宅产业化的态度则相对谨慎、保守,“关注,但是没有行动”。记者了解到,类似的开发企业大多在增量成本和产业链完善度两方面有疑虑。一家小型开发企业总工程师也表示,有资金实力、企业规模、项目规模的大型开发商更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对于成本,樊则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增量成本一直在降低,从开始每平方米六七百元,降到三四百元,眼看要降到二百元以下了。这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优化手段实现的,规模化了以后会更好。”他表示,产业化通过高度标准化,降低成本,甚至比现浇便宜,在技术上不见得不能实现。
魏琨也以实际经验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百年住宅会有溢价,包得住增量成本。”
而对于产业链的完善程度,龙玉峰坦承,住宅产业化的链条并不成熟,开发商想要找到合适的资源,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这是整个行业短期必须面对的问题。
上述小型开发企业总工程师还表示,中国的现浇商品混凝土体系从生产、运输到浇筑已经完善成熟,有着市场竞争力、行业基础。“住宅产业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另起炉灶,它是行业大势,但不是一两家开发商做得来的,开发商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要等待住宅产业化的全套技术成熟后才能决定用还是不用。”
目前,设计机构、施工单位、部品企业均在积极转型,在国外已经成熟的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服务的模式正在兴起,投身其中的企业希望借此完善产业链,并在此过程中成为未来行业的主导力量。
2010年、2011年是华阳国际承接产业化设计项目最多的两年,项目分布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很多项目是当地的首个产业化项目。但龙玉峰很快发现,很多城市不具备设计之外的配套能力,其他环节控制不了,很难把这个项目做好。
因此,华阳国际近两年主动舍弃了一般性的产业化项目,谨慎地控制产业化项目设计的总量,因为“这对我们的发展意义不是特别大”。
龙玉峰在组建一个全过程的服务公司,直接做EPC(工程总承包),成为开发商、政府的总代建。“我们可以利用设计研发的优势整合生产、施工,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技术,从质量、成本、工期等方面产生市场竞争优势。”
一些施工企业也在往整合产业链的方向发展,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院,打通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
开发商对于完善产业链的期待,将在此过程中得到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