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筑行业如何体现文化自信?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华元建议:筹建中国建筑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他认为,对中国建筑业来说,通过筹建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在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建筑发展史的基础上,弘扬优秀建筑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很有必要。
陈华元认为,自古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和历史环境,中国建筑文化自成一派、独树一帜、持续发展,创造出了无数恢弘壮丽的建筑瑰宝。比如,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清故宫是外界认识中国的艺术名片,赵州桥、都江堰则代表着中国建筑的坚实品质。近代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借鉴再到迎头赶上的历程,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至今的建设大潮后,科技、设计、建造等方面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着传承太少、创新不够的问题,未能形成融合而具有特色、系统而普遍应用的现代中国建筑文化。这些现象,近年来曾引发民众热议、社会关注。
陈华元向记者坦言,在当前建筑博物馆“数量少、不成规模,领域窄、不成系统,影响小、不成品牌”的情况下,筹建一座国家级的建筑博物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公众科普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知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各界关注传统建筑特别是经典建筑,加大保护力度;展示中国建筑取得的最新成就和顶尖技术,引领前沿科研。
陈华元分析了我国建筑类博物馆的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单就知名度而言,从国家到地方,历史博物馆、美术馆等名声在外的不少,却鲜有人知道哪里有建筑博物馆。
如何筹建中国建筑博物馆,陈华元认为应做到“五个兼顾”,即时间脉络统一与建筑类别区分兼顾、传统展览方式与新兴技术手段兼顾、宏观全景展示与微观故事人物兼顾、一般教育科普与互动交流发展兼顾、政府统筹协调与社企力量参与兼顾。总之,既要让公众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依旧适用于今天和未来,也要为中国建筑彻底地摒弃单纯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形成更鲜明独特的风格提供借鉴思考,更要搭建政、企、校、研究院、民间等各方的沟通平台,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助推中国建筑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