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5年对于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不平凡、激荡人心的5年,是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绘出辉煌篇章的5年。
这5年,对于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时期的建筑业而言,同样也是风云变幻、激荡人心的5年。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回望建筑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历程和转型取得的成就,对于未来建筑业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大:
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共振,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建筑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变化密不可分。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更加合理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的模式转向更加优化的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模式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更加多元的创新驱动的增长点,经济发展形态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更加先进的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
基于此,伴随着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的变化,自2012年以来,建筑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步入死局。其次,依靠投资扩张的发展模式式微。再其次,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挖掘新的发展潜力,成为了建筑业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抓手。最后,行业开始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式增长迈进,建筑业新业态逐步形成。
尤其是在2015年,《人民日报》先后发布了对“权威人士”的3篇访谈文章,就当时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热点话题谈了看法。站在2017年来看,可以说,这几篇文章基本为建筑业之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建筑业开始整体向绿色化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包括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成为了行业热词;建筑业开始淘汰“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行业企业永不破产的论断被打破;建筑业开始向新领域迈进,以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拉开序幕,建筑业“强者恒强”的局面慢慢形成。
总体而言,建筑业在“阵痛”中向前奔突,靠规模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靠质量、诚信、服务力取胜的时代已经到来。
十九大:
建筑业深化改革大幕开启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改革转型步入新阶段。
专家认为,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史,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国建筑市场全面开放,不少建筑企业凭借体制顺畅、机制灵活、竞争手段不受约束的优势,采用小生产管理方式,在建筑市场中占得了先机,获得了迅猛发展。二是随着公平竞争规则的确立,建筑市场竞争行为逐步规范,不少陷于困境的国有建筑企业大胆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投资及房地产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顺势而兴,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三是2008年以后,建筑业改革路径依赖严重、行业积弊凸显、产业升级过程缓慢,甚至不少企业渐渐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行业系统性改革被提上日程。2014年,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建筑业迈入了系统性改革的新阶段。
因此,近年来,建筑业改革政策密集出台:优化营商创业环境,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下大力气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明确五方责任主体;以“营改增”为抓手,建筑业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保证金乱象,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行业发展壁垒逐渐消失、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诚信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建筑业深化改革的序幕,行业将向着“中国建筑”品牌发展方向进一步跃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新时期以来,建筑业改革发展日新月异,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始终未变。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系统性改革,建筑业经历了一个去粗存精、不断进化的过程,而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地,建筑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国建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未来值得每一位业内同仁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