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13年后,上海大世界,终于将在本月底正式重新亮相。从外观上看,“远东第一俱乐部”似乎还是当年的模样,那么这幢百年建筑13年中经历了怎样的重生之路?如何做到穿越百年仍运作如新?笔者从承接修缮工程大任的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那里,了解到了大世界最近一次更新的历程。
作为上海市中心惟一的传统文化推广大型地标,大世界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呈一塔两翼U型结构,加上中庭回廊和大舞台构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此次改建工程包括一塔两翼U型四层框架主体建筑、室外天桥及大舞台等上海市三类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以及文宴楼(原协大祥)、南秀楼(原大世界欢乐城)和天棚顶盖等非文物保护建筑的改造。其中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筑面积为9445平方米。
从1917年始建至2003年停业前,大世界已先后经历过多次更名改建。其中1928年的改扩建,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形态。一次次更新让大世界功能日趋完善,但因为没有留下可供参考的设计施工资料,反而让最近的一次修缮更具挑战。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大世界项目副经理周寅华告诉笔者,由于前期测绘工作受条件限制,后续施工过程中图纸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因此,他们需要一边施工,一边勘察设计,进行二次复核、探查后再施工。
其中,一塔两翼主体结构加固就是一大难点。由于年代久远,大世界建筑原始结构材料强度偏低,房屋以及天桥的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完全炭化,钢筋锈蚀严重,房屋结构刚性严重降低,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保证在不损坏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项目采用湿式外包钢、灌浆法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即把柱、梁等构件原来破损的混凝土凿除掉,包裹钢结构后,以乳胶水泥粘贴或以环氧树脂等灌浆,通过粘结措施,使新老材料组合成一体,共同工作,共同受力。相对于原来用混凝土加固方式,既不增加大横截面,节约空间,又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而建筑内部经典的大舞台和中庭回廊,在勘测确定没有修复的可能性后,进行了拆除。然后参考前期保留下来的现场残留构件和档案材料,进行了1:1原样复原。
对于建筑的“面子工程”外墙面和外门窗,项目团队力求复原优秀历史建筑原有风貌。1928年的改建中,主体建筑外墙为一种人造建筑石材斩假石,经过后来的几次改建,风格独特的斩假石被掩盖在层层粉刷墙面之下。此次改建恢复了斩假石外墙风貌,工匠们精心斩凿出优美的装饰纹路,还原了建筑的原有特色。为保证外观一致性,建筑外门窗采用了铝合金仿木纹中空节能门窗,气密性达到4级,木头门窗的质感配上铝合金的内芯,实现了节能与美观的双赢。
和其他百年老建筑一样,大世界的主体结构建筑地下没有桩基,靠独立承台基础以及条形基础承载地面建筑。此次改造中,经验丰厚的上海建工四建集团采用锚杆静压桩工艺,用千斤顶将桩分段压入地基中,再将桩与基础联接在一起,从而通过静压桩来承担部分基础荷载,托换并提高原承台基础承载力,减少了自身沉降及对周边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