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到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宽敞的一楼大厅会被精美的建筑模型所占据。这里正在举行“住宅+(Housing+)”展览。作为为期两年、覆盖世界多个国家系列项目的总结,由麻省理工学院高级城市化研究中心(MIT Norman B. Leventhal Center for Advanced Urbanism)主持的这一活动,介绍了一场正在进行的建筑创新。“住宅+”,意味着在经济适用型住宅领域,通过超出常规的探索,来为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如边远山区、河谷地带、族群聚居、城市边缘社区等环境中的人,创造符合生命体验的居住环境。
“住宅+”所面对的,恰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与“精准扶贫”的交叉领域。其基本诉求是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在人居环境设计与建筑中纳入心理与情感因素,在空间交互中回归人的主体性。空间、居住被视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体现出“万物皆媒”的思维,是生命传播的具体呈现。“住宅+”作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建筑学前沿尝试,其理念与实践称得上一场建筑与生命传播的交响曲,对中国当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住宅+”展厅
笔者日前参访了这一展览,发现不少结合生命传播的观点以及“住宅+”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麻省理工学院的“住宅+”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展出了在哥伦比亚、巴西、圭亚那、印度、秘鲁、卢旺达6个国家完成的9个模型。每个项目都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领衔、业界专家与学生参与,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发多层级、典范式的解决方案。此次不但展出了设计模型,还以访谈形式介绍了每个项目在本土化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经济适用型房屋设计的最新进展。此外,麻省理工学院在今年5月举办了“住宅+”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就住宅与公共空间、住宅与基础设施等交叉领域进行学术探讨,以期达到韧性、健康、可持续的目标。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之查瓦德(Chitravad, Gujarat, India),研究团队面对的是雨季洪水、旱季干旱和地震的考验,这是一个临海、临火山的地方。麻省理工学院追溯到1996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田野工作中纳入当地居民的风险管控经验,解决方案在群众中受到热烈欢迎。
在卢旺达的基加利(Kigali, Rwanda),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如何保持生命力。在这个峰峦起伏的山区,团队最终提出三种新的设计模型,涵盖模块化基本单元、自然通风砖墙、降低灰泥用量、半封闭户外空间等元素。项目样板间已投入使用,目前正推动新的村庄建设计划。
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Cartagena, Colombia),研究团队在这个分为明显的新城和旧城的城市,重点解决“居住+工作”的联动,从居住单元、邻里、社区等层次进行设计。在居住单元中,为每栋住宅配备一间小型工作间,以供缝纫等居家工作之需;在社区中,推动临街店铺与交通的合理优化,以此实现居住与工作的一体化。
在圭亚那的乔治城(Geogetown, Guyana),研究团队发现城市中的边缘居住点物质环境恶劣,却有可能产生活跃的人际网络与自下而上的社区组织。团队因此重点探索如何基于极为有限的硬件条件,来建设安全卫生的房屋,同时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的方法包括运河再开发过程中,将未开发地块变为公共区域以及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社区交往预留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