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期,与其他老城一样,什刹海也面临着更新和发展的问题。
8月3日,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参与什刹海改造的部分知名建筑师受邀来到什刹海西海10号院参加“遇见什刹海”的新闻发布会。在未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9位建筑师将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为什刹海的9个院落创作出概念性方案,方案将在9月份举办的北京设计周期间进行展示。此次活动引发了建筑师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大讨论。
■ 建筑师的态度:慎重、认真、负责
对于能参加此次活动,9位建筑师高兴、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慎重、认真和负责。不可否认,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我们曾经走过弯路、甚至出现过错误。
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刘克成说:“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和文化抱着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总是急切地想跟上现代化的步伐。随着从业经历越来越多,建筑师的认识也从轻视传统文化转变到学习传统文化,认真研究中国的城市、家庭、人和具体的生活。作为一个过了50岁的建筑师,我早已抛掉‘要给予这个城市什么,要毁掉这个城市什么’的想法,而是抱着要发现和学习的心态参与到‘遇见什刹海’活动中。”
也正是出于慎重、认真、负责的态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选择了为9个院落设计艺术装置的工作,并创作出“天院”方案。朱小地说:“四合院记录着诸多故事。对于老院落的情怀往往引发人们对历史的眷恋与深思。我们循着这个思路,选取了9个有关过去四合院生活的动人场景片段:水中月、境中花、窗上影、檐边雨、笼中鸟、树下荫、墙上痕、地下霜、架上藤,借物言院,表达对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传统四合院生活和文化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对‘永恒的四合院印记’的共鸣。”
在“天院”方案中,9个场景通过单一的、现代的人工材料——金属,并配合带型灯光得以展现并凝固成永恒。夜晚,带型灯光沿着四合院的天空垂直打向天际,连接起天与院落,这也是“天院”概念的由来。
■ 用幸福装满院子 让什刹海永远青春
9个院落占地面积最大的有100多平方米,最小的只有80多平方米,无论如何谈不上是大项目,似乎也无法承担改变社会、改变城市、改变人民生活的重任。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并不这么认为。他说:“9个点可以连成一个片区,加上周边的自然景象和遗存的文化印迹,足以抒写大文章。”他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让9个院子装满生活和幸福,并回赠给居民和游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已农在什刹海长大,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什刹海百里斜街的规划。见证了什刹海几次兴衰、螺旋式发展过程,她对这个地方有着既熟悉又特别的感情。在她看来,日落后上演的灯红酒绿只是什刹海最灿烂的一面,但不是惟一的一面。她说:“什刹海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很多还是明清时修建的,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不能保障。9个院子散落十分破败,恰恰是什刹海繁华背后的真实状况、北京现代化背后的另一面真实状况。”通过建筑师的努力,“让什刹海永葆青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是李已农的最大愿望。
朱小地则认为,旧城的更新,政府首要解决的是旧城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问题。“胡同大部分是污废合流,卫生间和厨房是公共的。这样的房子与开放的世界和现代化进程是反向的,只能是逐渐破败下去。这些基本问题不解决,光靠建筑师也是没有办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