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提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大型设计院纷纷成立专门的设计所,开始承接传统建筑项目;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也沉下心开展传统建筑的研究和项目设计工作。
“舞台是无限的。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五年、十年、十几年的努力,把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事业创造出一个历史高峰。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如何传承?设计院最有实践和体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2016年年会上如是说。
业态决定建筑设计 建筑师要当好策划师
“20年前,张锦秋院士和韩骥先生曾告诉我,在建筑创作中不要追风、不要比大,要沉下心来去研究一个领域。在西安就要研究地域文化建筑,不要急功近利,要厚积薄发。”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屈培青回忆说:“当时,全国设计市场一片繁荣,开发商追风攀比,欧陆风、后现代风、国际风……各种建筑风格遍地开花。由于传统建筑项目很少,我只能把研究地域民风建筑当作一种爱好,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如今,有了20年沉淀,万事俱备,项目源源不断。”
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场、街、院的肌理和脉络都很有讲究,建筑尺度也讲究适宜。“开发一个新项目或是改造一个项目,千万不能把这种肌理破坏了,否则传统脉络就没有了。”屈培青强调,“同时,所有传统建筑都应用当地原汁原味的建筑材料来做,就像材料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
没有发展就谈不上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近几年,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中,不乏成功案例,如北京的后海、西安的北院、成都的宽窄巷子、云南的束河古镇、江苏的同里等,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
“这三四年间我们做的20个项目中,起码有10个项目流失了或没有建成,就是因为招商不成功或是业态发生变化。”总结多年成败经验,屈培青认为,建筑设计、商业业态定位和招商是决定传统商业街区项目最终成败的三个相辅相成的关键因素。应该由商业业态来决定建筑形式,而不是由建筑形式决定商业。“项目已经建成后再招商会造成建筑空间与商业业态之间的差异,对后期运行带来风险。我们经常和开发商讲,不是建筑形式决定产品最终能不能成功,而是应由商业业态来决定建筑形式。先有商业业态和商家再决定建筑设计,这是最好的模式,就像万达。先有建筑规划和设计再有整体招商,这种模式项目流失较多,很多时候招商招不来,商家不和你玩。”
由此,屈培青认为,建筑师首先应当做好策划师。“先要与业主一起策划,帮助他们命题,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做,而不是他们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古村保护慎做加减法 建筑师要做好统筹者
宅第、庙宇、桥梁、河渠……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里,散落着丰富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这些在长期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建造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与智慧。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对古村落保护不重视,很多古民居、古建筑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有的地方过度开发,造出很多“假古董”,成为另一种破坏。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高宜生指出,当前,很多古村存在虚火过旺、元气不足、文脉不壮、肌理不通、商脉不活的问题,需要慎做加减法。非文物的重建复建要有依据,超礼制的建筑、与当地风貌冲突的建筑和设施必须避免。同时,一定要避免三种文化造伪,即:乌镇西栅的移挪式造伪、台儿庄式的细仿式造伪和众多商业街的粗仿式造伪。
“我不赞成只提乡村建设,乡村复兴才是真正的命题。不谈发展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当让乡村活起来。”高宜生说:“村落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整体思考,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协调,由于工程量大、见效慢,需要耐心。”他把古村比作一把“烂韭菜”,需要耐着性子慢慢择。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7个部委都给古村保护予以资金支持,但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筹的操作模式,地方拿到钱后也不知道怎么用,令人担忧。”高宜生直言:“乡村十分脆弱,需要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建筑师来到村落,不能只管专业内的事情,应该统筹整个村落的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资源统筹等。这样才能使各方面都有一致的目标。”
此外,高宜生认为,当代从事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从业人员应该低下高贵的头颅,向传统致敬、师法当下传统村落中优秀的工匠精神,并充分贯彻落实于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建立地域的工匠联盟体系、工匠进入体系与标准以及数据库信息,使传统营造技艺和工匠有施展的空间,具备带动年轻匠师学习投入其中的利益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