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建议,应因地制宜推进住宅产业化。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住宅产业化产品既包括建筑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包含卫生间、厨房、地板、集成管线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等内装部品的产业化。相比主体结构工业化生产,发展内装部品产业对经济、建筑产业的拉动效应更大。
文林峰表示,装配式建筑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较高水平,而住宅产业化是通过对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维修管理、更新改造、拆除重建等全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节能环保等目标。有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优先发展装配式建筑,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从全装修开始。地方政府应科学和理性引导,避免企业盲目跟风 “一哄而上”投资建设构件厂。
刘东卫建议,要以标准的科学规范和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建立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要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技术体系等顶层设计构建,尽快建立推动部品产业与技术的整体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以积累实践经验。
叶明认为,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化生产程度较低、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先期成本较高,现阶段不应仅关注相关项目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培育企业能力,建议发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加快配套产业链建设,逐步以点带面协同推进住宅产业化。
此外,还有一些业内专家指出,自1999年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来,国家没有再出台新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鼓励优惠政策。业内一直在呼吁,希望出台国家层面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有关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质性吸引力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和强制推广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