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值193567亿元,同比增长7.1%,这是2016年全国建筑业的成绩单,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成绩属于过去,创新赢得未来。如何继续保持“支柱”地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建筑业,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行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化解过剩产能,全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建筑业攻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全方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实现提质增速增效,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发展理念、实现路径认知到位。发展理念方面,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路径方面,必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对此,《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方式,强化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建设绿色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大力强化建筑节能”。
然而,我国建筑业长期受制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在短时间内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创新突围?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当前建筑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对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全面贯彻“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企业而言,则需要积极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要成为“百年老店”,必须标准先行,正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样的认识已从业界上升到国家层面。2016年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当日的三大“+”议题中,第一个便是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更是明确要求“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高标准,意味着高难度,意味着“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对传统建筑业而言,尤其如此。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打攻坚战”,首先必须具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发展是硬道理”,但前提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瞎作为险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必须坚持“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如此,《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提升,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行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的目标才具备顺利完成所需的理念和制度层面的保障。
要用科学发展指引建筑业成功转型升级,首先应避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在国内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模式可资借鉴的当前,除了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继续自主创新外,向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取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融合创新,也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方式。纵览当前国际建筑业发展态势,近年来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提倡并广泛应用推广的“精益建造”,作为业界公认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面向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持续减少和消除浪费、把完全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终极目标的思想与技术,不失为“质量强国,标准先行”的一种技术选择。但截至目前,“精益建造”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究其根源,标准的缺失导致没有项目落地的“土壤”,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为没有标准,“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精益”二字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创新中国,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先觉者正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建筑业也不例外。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正全力争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在积极践行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作风过程中,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的使命感,发现并全面提炼总结、持续跟踪报道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便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典型。黄才良,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泥瓦匠,在长达46年的从业实践中,不忘初心,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节点都追求精益求精,将“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融进自己的一言一行。坚持“每天做一件事、每月做一件新事、每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人生信念,不仅使其承接的项目有效实现了“零投诉”,而且近年更是“自掏腰包”,从公司盈利中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探索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和方式,最终通过其承接的九洲花园三期项目58号楼作为实验样本,实现了“实际施工工期比传统施工方法缩短了98天,缩短比率为19.3%;作业人员数量减少20.6%,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为7.2%”的显著效果,让当前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精益建造”在中国成功落地,被业界专家誉为“精益建造”在中国住宅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他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精益建造”住宅应用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一家民营建筑企业的分公司经理,其间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他成立的常州才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同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打造的“才良精益建造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揭牌,搭建起了“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此举无疑为才良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才良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无疑为中国建筑业如何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这股正能量背后,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中国建筑业的深化改革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和创新之道,为如期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订的“行业科技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建立20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央地方协同、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主要目标之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才良现象”,值得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和业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