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工匠精神”?
“培养更多有‘金刚钻’的技术工人,做更多‘瓷器活’”,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李斌的回答。
“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何伟的看法。
“先义后利、精益求精是匠人精神之精髓,是传承的内在基因”,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奇的认识。
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领会,代表、委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则是跟建筑业打了46年交道的“泥瓦匠”黄才良,用一生的实践作出的回答。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也成了中国制造业的“焦点”。何为精益求精?惟一的评判依据便是:标准!因此,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3个议题中,标准“+”成为首个聚焦的话题。当天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无疑是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业界一直流传的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李克强总理更是一针见血: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议题是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9月中旬,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部署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消费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标准、质量展开的“工匠精神”,并没像其他大多数网络热词一般,“昙花一现”后旋即销声敛迹,而是持续在各行各业蔓延,热度不减。12月14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位列其中。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作为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态势的中国建筑业,无论是迫于行业转型升级求生存的内在需要,还是为了跟上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步伐,一直处于“工匠精神”的热效应中。
日前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明确提出:健全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建筑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发展一批建筑工人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工作。通过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发布各个技能等级和工种的人工成本信息等方式,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2025年达到1000万。同时要求“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加强中外标准衔接。积极开展中外标准对比研究,适应国际通行的标准内容结构、要素指标和相关术语,缩小中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差距”、“建筑业企业要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力度,积极适应国际标准”。
关注、关心、热议,并不能代替实际行动。没有标准,一切都只是空谈。没有行业标准的中国建筑业,宛如“工匠精神”热浪中的一叶孤舟,彷徨四顾而无所适从。有人天生一副好口才,滔滔不绝,却很少付诸行动。也有人不善言辞,却是十足的讷言敏行,“泥瓦匠”黄才良明显属于后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生性不喜张扬的苏南人,却牢牢抓住质量的内核——标准,围绕建筑业全周期、全流程持续创新,耗时9年、耗资上亿元,通过成功验证的数千个工序级模块,硬是将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建筑业最先进的建造方式——精益建造,通过“标准”的方式圆满体现在了提升住宅品质上,成功打造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成为中国“精益建造”住宅领域应用第一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同时,也印证了工匠精神之于建筑业和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就此而言,才良模式本身,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标准”。
建筑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实现“由大到强”?黄才良用执著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惟创新不败、惟标准可依、惟“工匠精神”可持续。这,也正是我们率先发现并不遗余力推广才良模式的意义所在。作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课题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出席全国“两会”的委员、代表们介绍其对于建筑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