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绵城市规划实践的特点
自海绵城市工作启动以来,海绵城市建设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海绵城市规划工作也得到强力推进,技术不断进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是以生态为前提,各地编制的海绵城市规划基本做到了以保护城市区域现有河道、湖泊等水生态资源与环境为目标,来构建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以实现“让城市更加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的目的。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受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地质、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影响很大,在实践当中,多数城市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相应的指标和标准体系,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海绵城市规划。
(二)重视规划的系统性
比较早期集中于微观层面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海绵城市规划则是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综合方法,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控制目标与规划措施,基于自然和现状环境条件合理划分汇水分区,再层层分解规划目标和指标。
(三)技术标准与规范先行
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启动的同时,国家、省和试点城市就同步开始研究修订或制定相关规划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海绵规划编制和海绵项目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
(四)整体规划与局部示范区的深度规划相结合
为保证规划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各城市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时,一方面从整体区域着眼,从宏观、整体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方向和布局,保证规划系统性,确保海绵城市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从局部示范区入手,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海绵建设项目的场地设计等深度规划设计工作,保证了规划项目的落地实施。
(五)重视新技术在海绵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各地在海绵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积极采用在线监测评估技术、数学模型、遥感技术、建造技术等新技术,如利用模型技术科学分解和明确城市内各个地块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控制指标,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多方位记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等,提高了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海绵城市规划有关建议与展望
自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创新,目前海绵城市规划已得到全面推进,技术迅速发展。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如基础数据不全,规划标准和技术指标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与法定规划之间的衔接需要加强,规划实施绩效评价等还处于摸索阶段等。对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基础数据调查与统计工作
配合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建立与完善海绵城市现状调查与年度统计制度,建设包括气象、地形图、城市下垫面资料、城市排水分区、城市内涝情况等内容的城市生态本底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共用。如与气象部门对接,解决气象资料问题及数据出口的问题;与国土部门衔接,掌握城市下垫面数据;与测绘部门对接,掌握完整准确的地形资料等。
(二)探索与现有法定规划技术体系有机衔接与融合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技术与管理体系的支持。要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就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到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以及市政、园林、道路交通等相关专业规划中。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将海绵城市规划内容同步编制和吸纳;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内容等。
(三)建立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绩效评估制度
作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和公共政策,海绵城市规划能否实施、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能否实现。建议定期对海绵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等方面评估目标是否达到;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重点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及水文化等方面评估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四)重视海绵城市相关基础技术研究
规划技术的完善需要基于实践之上的方法论和理论化的基础研究,另外,也离不开微观层面配套实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一方面,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应持续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基础技术研究,在方法和理论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品的研发并形成产业,为海绵城市规划能够落地实施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阶段的来临,我国海绵城市在进一步完成示范历史使命的同时,必将成为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舞台。海绵城市规划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改革创新作出积极贡献。随着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工作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海绵城市规划的技术理念和方式方法日益融合到现有法定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当中,成为城乡规划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随着海绵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海绵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三是随着规划实施保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活动的指导作用将不断得到加强;四是随着海绵城市规划绩效评估制度的完善,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和成熟,海绵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将得到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