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湖北省唯一“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在武汉阳逻建成投产。9个月过去,已投产的PC(预制混凝土)厂产品却买家寥寥,年设计产能25万立方米,接到的订单却不足4万立方米,这批订单交付后即面临停产。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该厂生产车间,偌大厂房里的5条流水线中,仅一条在运转。最高峰时的130多名工人,如今仅剩10余人。
距离厂房不远处的京东大道上,湖北省首个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建深港新城一期6栋住宅楼已全面封顶。每栋建筑的楼梯、阳台、外墙和楼板,全部产自该厂,在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直接拼装。建成后的这6栋住宅楼,建造精度精确到毫米级,一举解决了传统建筑墙体龟裂,窗台、墙缝、卫生间渗漏等九成以上的质量通病。
更令人称奇的是,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这一新式造楼法真正实现了“绿色”建造——节约九成以上钢管,减少八成施工垃圾,减排六成污水,节水一半。同时,PM2.5减少近四成,噪音也大大降低。
同时,施工效率也大幅提高。一栋15层的高楼只需25名工人10个月完工,以往同样楼层则需要50名工人14个月完成。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好产品,市场遇冷。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建深港新城项目经理凡科无奈表示,PC厂于去年9月投产至今,仅生产销售2万立方米,且都是“自产自销”,用于中建深港新城。他说,如果算上东西湖吴家山住宅项目、走马岭保障房,外加三笔已有合作意向的开发商订单,2年总产能也仅为7万立方米,“平均一年不足4万立方米,怎么吃得饱?”
更糟糕的是,产量上不去,导致其造价较普通建筑每平方米高出170元左右。“不少开发商一听价格就放弃了。”
目前,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在西欧、北美的应用相当广泛,美国装配式建筑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比重超过1/3,俄罗斯占到一半,欧洲接近4成。建筑工业化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趋势。
截至2015年,全国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共有70家,湖北省建筑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这家PC厂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