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标准”——筑就北京城乡规划建设基础 |
|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16/12/20 8:54:07 文章来源: |
|
古有车同轨,书同文。 今有工业化生产,规模化飞跃。
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从古至今的概念在支撑——标准。在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则是其技术保障、是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技术手段。
作为首都,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目前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乡规划的标准化工作也步入快速轨道。“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北京规划标准,正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动机”加油助力。
■ “十二五”期间编制标准62项
正如车同轨,要有对车、对轨的标准一样,在“十二五”期间,北京从基础做起,首先制定了“标准的标准”。
随着北京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城乡规划领域标准化工作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与突出。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三个北京”的发展战略,围绕北京城乡规划的中心工作,2011年6月,北京正式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
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建设工程勘测设计标准化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从一些简单的规定、规程开始,经市规划委等各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的共同努力,30多年来已颁布实施了包括规划、市政、勘察、测绘和建筑设计等各领域100余项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以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为突破口,在理顺体制机制、服务规划管理、完善管理程序、构建联动监管模式、提高行业标准化意识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工程勘测设计标准体系》的指导下,5年内共组织编制标准62项、标准设计38项。
在这些标准中,既有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相关标准,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等;也有关系到普通居民生活的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相关标准,如《住宅区及住宅管线综合设计标准》、《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还有加强资源节约、节能降耗方面的标准,如《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等各方面。
■ 注重立项研究 扩大公众参与
“十二五”期间,北京在加强建筑设计标准研究的同时,注重城乡规划各专业相关标准的编制,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等。
选取哪些最迫切的方面来制定标准?如何科学制定?北京市建立和完善了标准和标准设计管理程序,确保标准与标准设计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标准涉及到规划设计行业、普通大众生活等各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才能科学编制。在标准的编制中,我们充分借助媒体、信函、座谈等手段,邀请相关专家、设计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
在参与过程中,各单位和个人将共同研究标准和标准设计所涉及的技术重点、管理热点和实施难点问题,将公众参与贯穿于编制的全过程。同时,强调实地调研和利益各方的协调座谈,切实将标准编制的过程当做研究的过程、宣贯的过程和预实施的过程。
■ 注重标准实施 强化效果评估
科学的标准编制出来了,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决定了标准的最终实施效果。北京市将政府的标准宣贯与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必修课相结合,组织一线设计及规划审批、管理人员参加新发布标准的宣贯培训。
此外,针对标准管理中存在的“重编轻管”的现象,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联动监管机制。同时,北京严把设计关,将相关地方标准纳入施工图强审范围,建立施工图审查机构常规审查与专家团队定向抽查相结合的标准监管方式,逐一向被审单位反馈标准执行情况与改进建议;严把审批关,及时将新实施的标准指标纳入规划底图和审批系统中,从规划管理源头上强化对标准执行情况的审查;严把规划验收关,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督察督导,对违反规划设计规范和标准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结合全市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工作,建立市级监管联动机制,由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建设、交通、城市管理运营、水务、园林、消防、人防等部门协作配合,开展全市层面的联合检查和标准实施情况评估,确保相关标准的有效实施。
■ “十三五”规划标准编制工作要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完善《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勘测设计标准体系》,明确了十大编制方向,全面梳理规划、勘察、测绘、市政、建筑设计等行业相关标准,进一步明确需要填补空白和重点编制的标准项目,建成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以及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地方标准体系。
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对京津冀三地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共同制订并发布区域系统地方标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围绕城市副中心和重点地区建设,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标准、建筑及公共空间设计标准、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等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
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无障碍与适老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体系,进一步做好各类公共设施及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规划设计标准,实现“均等化、标准化、系统化、共享化”的目标。同时,提升住宅设计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居住舒适度,优化住宅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和户型设计,建立健全住房标准体系,实现“安全、节能、舒适、适老、智能”的目标。
重点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围绕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大对停车设施规划设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力度,解决道路交通路网布局与停车难等问题。加强对不同类型历史文化资源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比如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的认定、更新及改造相关标准。加强对旧城改造中节能改造、抗震加固等工程措施的相关标准研究,确保旧城传统风貌的统一与协调。
重点围绕城市安全,加强地下管线、地理国情信息等相关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构建地下空间安全建设、管理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抗震、消防等城市防灾减灾相关标准编制修订工作。开展“海绵城市”相关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为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