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过,政府平抑房价的措施刚在有条不紊地出台之中,北京的楼市却反其道而行之,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喊涨之声。
以北京为风向标,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亦跃跃欲试,一场全国性的涨价风潮正在悄悄蔓延。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持续了一年多的宏观调控换来的却是房价报复性的反弹?
如果说房价是供求关系的反映,那么决定今天房地产市场购买力的至少有这样几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用来居家自住的,但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中,这股力量顶多占三分之一;第二股力量是投资性购买,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租金回报;最生猛的莫过于第三股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游资”。他们信奉的生存法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如,当上海的房价节节攀升的时候,全中国、全世界的游资都蜂拥而去,于是房价越炒越高,而当房价被打压下来,泡沫一破裂,他们又掉转枪头,就像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总是寻找最适宜生长的温床和病灶一样,扑向广州、深圳,包括珠海。珠海这两年的房价已接近翻番了,深圳的不少新区房价则涨了好几倍。
更可怕的是,无论是自住、投资还是投机性购买,都普遍存在超前购买的倾向。试想一下,本来应该在10年甚至是20年逐渐释放的购买力要在短短几年里就消化完,面对如此汹涌的需求浪潮,无论政府如何调控,又怎能从根本上扭转供求严重失衡的巨大缺口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人一二十年的消费都集中在一两年里了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除了房地产,人们没有任何其他有效的投资渠道。目前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到了46%,尽管国家为了刺激内需,拼命采取挤和赶的方式,把利息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还要缴利息税,但人们还是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贬值。为什么?股市信不过,基金不敢买。既然其他的投资渠道都不通,老百姓又要养家糊口,剩下惟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只有房地产了。现在中国民间储蓄不下十几万亿,放出10%就足可以让一百座桥梁震断!
这个时候,再来争论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有没有暴利已经是多余的了,房价快速上涨所反映出来的,也已不仅是供求之间的矛盾,而是长期以来诸多矛盾交织的集中体现,它所折射出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问题,更触及到了深层次的制度层面。
对政府而言,在传统的GDP考核制度下,没有什么手段和途径比房地产创造业绩更容易的了。既然土地已经成了地方政府支撑财政的造血工具,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利益,中央的很多政策也只能是隔靴搔痒、隔山打牛了。此外对于银行来说,在一个景气周期里房地产贷款的烂账率很低,个人按揭贷款的安全性比较好,自然也不愿意看到地产市场的清淡场景。
于是,在地方政府和银行这两只有形之手的支撑下,我们所看到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逆向调控,不仅产品供给量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增大,反而给房地产商们制造恐慌、囤积居奇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需求却持续、迅速放量,使用性购买、投资性购买、投机性购买、恐慌性购买如饿虎出笼,其情景就好像奔流于大地上的悬河,离洪水冲垮堤坝也就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