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住宅产业 | 资质认定 部品认定 康居认定 | 华宅服务 | 展示 | 住宅部品 |论文 | 选型答疑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华居住宅 > 住宅产业 > 名家动态 > 正文

地产两大巨头“万科与中海”合并的始末
http://www.huajuzhuzhai.com/ 华居住宅 2006-9-28 11:05:48  文章来源:
热点:
住宅产业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万科和中海地产分别以48.2亿元和48.09亿元成为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第一名和第二名,只有微弱差距,如果两大巨头联合起来,地产格局会是怎样呢?]

    1998年春天,北京凯宾斯基酒店。

      在中海掌门人孙文杰总经理居住的房间床头柜上,有一盘新鲜的嫩黄瓜,不知是细心的宾馆特意准备的,还是客人特意要的。

     这一天,我在向孙总游说“万科同中海合并”的大胆设想。

      中海是中国建筑总公司派驻香港的中资建筑企业,由孙文杰一手创建,成为香港最大的建筑承包商,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开发,同时在香港联合信和房地产投资地产项目。万科在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时,始终把中海作为学习借鉴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万科开始派驻人员在中海学习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中海也相应派遣人员到万科学习市场营销和人事培训规划。两家密切往来的牵头人是当时的万科人力资源经理解冻和中海人事经理张一平。

      从房地产开发的规模来讲,中海是万科的三倍,如果再算上中海每年承包100亿港元的建筑工程,两家公司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然而,1997年,市场发生了逆转。东南亚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着香港的楼市和股市。

     中海遭受了双重打击:联合信和刚高价投得的两块地价大幅贬值,用孙总的话说“领教了什么叫资本主义,10年辛苦挣的钱,一夜工夫打回原形”;股市严重下挫,中海股票亦大幅缩水。作为中建总公司金蛋的中海,此刻成了烫手山芋。

    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两家公司合并的一个机会。

     我大胆提出建议:“万科是国内上市公司,中海是香港上市公司;万科擅长城郊接合部的规模的多层、小高层住宅社区开发,中海长于市中心的高层群楼建设;万科长于营销,中海善于质量和成本把握。如果这两个上市公司合并到一起意味着什么?”

孙没有任何表态,但眼神却明显地说,“继续说啊。”

我继续说:“如果两个公司合并,形式上采取兼并的方式,从市盈率看,万科买中海的国家股比较合适。当然,合并之后的公司是叫‘万科中海’还是‘中海万科’可以听您的意见,我无所谓。”

孙总还是没有表态,但其眼神却没有鼓励我继续往下说的意思。

我觉得有必要表示出诚意:“新合并的公司,由孙总任董事长,王石任总经理,服从董事会的决策。”

孙总只是微笑。是礼貌式的拒绝,还是同意我的建议却不便马上表态?

我的建议石沉大海。

但我依然认为:同中海比较,质量成本管理是万科木桶上的短板。尽管万科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质量成本的水平会有所提升,但中海同样不会止步不前,随着公司的发展,相对于中海,万科依然在这一方面是短板。合并可以取长补短,既然对方不响应合并,那我就要通过“挖”人,不是“挖”一两个,而是整批、整建制地“挖”,让这些专业骨干到万科发挥整体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中海企业文化和骨干力量对万科有益的部分,而不是简单被万科的文化消融,以此迅速提高万科的质量成本控制水平。既然股权上达不到合并,我们就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是“先礼后兵”。

求贤若渴,这是古人对人才渴求的生动比喻。人才是万科的资本,这是万科核心价值观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像古人说的那么煽情,却更切中要害。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不会只是我们的一日之渴,它事关公司的长远战略,百年基业。

【责任编辑:】
发送给好友】【打印】·【顶部】【关闭窗口
 
 住宅风情与名词
 住宅产业评论
·厦门公铁大桥项目公路桥主体施工监理招标公
·招标邀请书
·明年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不大
·中化建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通告河北省
·招标邀请书
·世界银行贷款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施工图设计
·招标公告

更多友情链接
华宅简介 | About华宅| 业务合作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English | 会员注册 | 内容指正 | 客服中心
© 2007-2008 华居住宅网时代版本7.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