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我国城市建设应吸取国外教训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吸取国外教训,遏制城市“郊区化”,防止“过度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是美国的做法。据刘文甲介绍,由于美国长期坚持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上世纪上半叶,由于美国“大城市病”日益加重,富有的家庭离开市中心到郊区建造自己的“草原别墅”,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随其后移居郊区。1970-1990年20年间,全美最大的100个城市的城区面积增幅为69.6%,而人口仅增加41.9%;纽约大都市区1960-1985年,人口仅增加8%,而城市化区域增长了65%。
美国为这种“过度郊区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到2100年,将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粮食出口以及现行膳食结构的维持,还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上下普遍认识了“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灾害,提出了“精明增长”或“理性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情况,刘文甲表示,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郊区农田、菜田里建了不少“田园别墅”,不可不谓我国城市“郊区化”已经出现,应“坚决遏制其放任发展。”
在加勒比、拉美、非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殖民地经济制约,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结果出现了“过度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经济水平仅是西方国家的1/10至1/20。
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质量很低,城市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与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产生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在依靠外国资本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民族工业、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兼并,使大量无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脱离经济发展和可提供的非农产业就业能力,片面定指标,下任务发展城镇化情况。我们必须注意使“三个集中”同步协调进行,要注意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防止出现城镇化超越非农产业及农业产业化中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过度城市化’。”刘文甲对记者说。
他还特意谈到了我国特有的另一种“过度城市化”,也就是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赶不上城市化进程的“过度城市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只能是自毁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