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开发大户型、通透式阳台的留美楼宇设计师张泽元今年已经第三次来到广西侗族吊脚楼考察。在他的心目中:吊脚楼、四合院、陕北窑洞……这些中华民居建筑,都蕴藏着神奇的节能理念。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上发现,节能、简约、人性化成为人居展最大特色。39个国家的数百名建筑设计师展出的大量设计作品表明,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成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 由“向外看”学会“向内看” 众多建筑行业的专家预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数量的2倍。目前我国建设高潮持续不断,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童悦仲认为,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而放肆浪费能源的行为,是导致我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亿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空调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出力。 高能耗在建筑产业界、能源业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不少专家提出:在推行环保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环保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博士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节能的发展,毫无疑问,传统的民族建筑已经和正在为中国节能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从四合院、吊脚楼中汲取节能设计理念 京津风格的“四合院”、桂北风格的“吊脚楼”、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这些都蕴含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理念。 节能建筑最大的障碍在于建筑成本的投入。然而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和用料却给建筑师以无穷启示。 丹麦装修公司“开比亚特”独立设计师米兰德.雷凡诺曾经多次对京津和岭南一带的传统民居进行深入考察。他说:“京津地区的四合院,其实就是传统社会中的节能典范。这种以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符合京津一带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房屋包围院子,有效地减少了冷空气入侵。” 建筑学者普遍认为,就黄河以北建筑模式而言,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新加坡大型房地产集团“雷迪亚诺”副总裁李乾韵说:“由于土地和资源有限,节能建筑的发展在中国会产生超过数万亿美元的价值。要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向中国民族建筑‘拜师 学艺’。” 李乾韵给记者举了这样的例子:2002年,他们公司在陕西西安开发房地产项目,当时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在设计楼盘和营销过程中打出“自然山水美地”的口号,虽然“理念创新”,但真正购买的业主却寥寥无几。“楼盘销售不畅,入住率低,关键还是我们缺少对气候条件的考察。” 吸取教训后,“雷迪亚诺”公司针对不同地方特点,从传统建筑中吸取养分。2003年,他们在广东开发以岭南吊脚楼为特点的楼盘,小窗隔热,两侧多巷道通风;江浙一带楼盘开发则融入合院式住宅的理念。这些楼盘很快销售一空。 “雷迪亚诺”工程师江海元告诉记者,吊脚楼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这一设计符合岭南一带夏季炎热、湿度大,空气流通需求量高的特点。公司在开发广东楼盘时充分吸收了这种建筑风格,楼道交界处以小窗来换气,采用半遮拦式玻璃窗户,防止雨雾入侵。 “雷迪亚诺”公司委托权威能耗测评机构进行的评估表明:以单位面积计算,陕北窑洞要比现有高层建筑节能20%,骑楼、吊脚楼模式的岭南建筑要比现有建筑节能30%…… “这个测评还只是就冬季保暖或夏季凉爽进行的评估,如果加上因地制宜采用的竹木、黄土等原料因素,节能效果还将成倍增加。”李乾韵说。 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可降成本一半 “雷声大雨点小”这是建筑节能业内不少人士的态度。评估表明,即使采取经济实用、切合实际的节能措施,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投资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本也要超过80至120元/平方米,而产生的节能效益却无法在短时加内给予开发商回报。因此,如何突破“成本瓶颈”成为当务之急。 澳大利亚建筑节能行业专家怀特.史密斯认为,要突破改造成本的关口,一是依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推广,二是实事求是地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拜师学艺”。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单纯依靠外来技术推动节能建筑改造,成本高达每平方米200元,依靠从民居建筑中的“创新思想”推动节能改造,成本要下降一半。 怀特曾经专门对湖南省府长沙市的一栋大型高层商业建筑进行改造测算,如果全部利用进口材料和国内先进材料进行改造,31层楼高的建筑为节能还要增加成本8000多万元。但利用湖南本地的竹子为原材料简单加工,同时在每层楼到两端加装通透式护拦,就把成本下降到2000万元。 “天人合一”:传统理念亟待重新认识 众多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学的专家普遍认为,简单的节能材料运用还无法达到最大限度节能的目的。建筑规划整体布局,小气候环境的研究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都是发展节能建筑的核心因素。 利用传统风水学、堪舆学对楼盘规划设计重新考量,思考其中符合节能设计的内在规律。常年研究传统堪舆学学者黄家安认为,崇尚自然,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内在规律,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规律,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传统节能观念。 目前,我国节能标准的计算往往通过单纯的传热系数、对墙体、屋面、门、窗的传热量得出后按传热面积进行加权系数计算,可以得出住宅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单位面积的耗热量。计算出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能指标和热惰性能指标,可以判定节能住宅在室外环境温度波动下,室内温度是否稳定。计算出露点温度值和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最低值,用以判定围护结构表面是否有结露的可能。 黄家安认为:单纯引进的数字化节能标准还不足以说明节能效果。传统民居建筑中对人体舒适程度的测定就没有具体的数字化标准,但冬暖夏凉的感觉却很令人惬意。 天人合一的感觉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所在。西方建筑中大开大阖,“先破后立”、推山平土的建筑风格,从深层意义上既是对环境的破坏,又白白消耗了大量资源。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无论是从建筑材料,还是从建筑方式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 黄家安说:“基于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传统生态建筑模式,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节能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