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7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不少地方大兴土木。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景象:宽马路、大广场、只能看不能触摸的进口草坪、“高价”购进的大树……城市建设病该治了。
广场 “四菜一汤” 奢华成风
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广场建设近年来持续升温。一个个占地庞大、气度不凡的广场纷纷出现在城市中央,成为展示当地形象的窗口。但很多人发现,这些城市广场就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大多模式雷同、功能单一、缺乏个性甚至连名字都不约而同地取为“世纪广场”、“黎明广场”。
“一个庞大的政府办公楼,中间搞一大片禁止市民进入的草坪,两边罗列着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物,再加上一个巨大的音乐喷泉,这不就是‘四菜一汤’吗?”建设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为邦形象地将各地趋同的广场模式总结为“四菜一汤”。
盲目求大更是中国广场建设的通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孙凤岐教授认为,国内不少城市近几年修建的广场大多尺寸偏大,周边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配衬,缺少应有的特色和活力。广场的功能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了。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广场竞相比“大”,有的县城广场面积动辄15—25公顷。河南某县城广场占地达400余亩,当地人自豪地问:“天安门广场有没有我们县的广场大?”据统计,全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1/5存在这样的“形象广场”。
专家指出,中国的广场建设还陷入了奢华成风、严重脱离地方实际的误区。许多城市广场的铺地,面层花岗岩材料只需选择20—30毫米就能够满足使用和观赏需求,却往往以更厚的花岗岩代替。
孙凤岐认为,各地的广场应有不同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应各具特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应有所不同。一些大中型的著名老城市,应结合城市特点,在一些十字路口营造小型的、多样化的城市广场。
马路 盲目拓宽 越摊越大
北京怀柔一个1800多人的村庄,竟然拥有宽阔的“二环路”。虽然平时路上车辆稀少,但当地仍认为,要发展民俗旅游业,必须修更多的路,目前正在积极规划该村的“三环路”。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中国的道路建设成绩显著,四通八达的路网连接城乡,为人们的出行和生产运输带来巨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盲目追求宽马路、景观大道让我们的城市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越修越宽的马路、越摊越大的环路,一方面却是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
更让人痛心的是,许多中小城市打着“超前发展”的旗号,盲目拓宽马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山东省枣庄市政府日前就因违法占地修建宽马路一事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据了解,这一宽马路有10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1条中心绿化隔离带、2条小绿化隔离带、2条外侧绿化带,最宽处达102米,占地千余亩,其中非法占地面积达672.21亩。
“为什么每个城市都热衷于修建宽马路,因为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政绩。”陈为邦分析说,中国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存在缺陷是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更加科学地设计干部考核体系,把道路的畅通情况、交通效率的提高等作为指标,这种情况将会好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