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的好处 要看得见、摸得着“康居示范工程,就是要做成样板,让大家可看、可学、可借鉴。其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传统住宅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目的。”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康居示范工程,说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可是开发商和老百姓并不懂这些,他们关心的只是卖房子、买房子,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明确概念,让他们明白其中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武汉闭幕的“2005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节能省地型住宅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言辞恳切。他告诉记者,康居示范工程,其使命在于通过“样板效应”,引导房地产开发商接受并应用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住宅成套技术,从而推进中国住宅产业发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那些搞技术应用的开发商得到实惠,只有他们用了技术,老百姓也才能得到实惠。”这正是关系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能否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问题所在。由于我国对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今后强制建筑节能设计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但因此前在节能等住宅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一是长期的宣传导向过于集中在对“社会意义”等形而上问题的阐述上,忽视从经济意义上去引导市场和消费;二是相关产业政策缺失,市场利益驱动不足,从而使应用技术的主体——开发商和购房者看不到实际的和潜在的好处,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诸如“康居示范工程”等主推科技含量的住宅项目,往往“叫好不叫座”,在市场层面难以发挥充分的示范作用。 用孙克放的话说,“示范,就是做成样板,让大家可看、可学、可借鉴。”康居示范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传统住宅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目的。 就这一角度而言,康居示范工程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代表的是“中国住宅未来的方向”。因而,在国内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康居住宅认可程度不高是在所难免的。 在对15个今年通过验收的康居示范工程项目的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企业在申报“示范”之初,并不了解何谓“康居”。“政府部门没给我们一个既有的参照模式,只有《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上的一大堆技术性指标……我们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告诉记者,当年吸引他做康居示范工程的动力,无非是因为“能拿到建设部的这块牌子”。该开发商原本指望通过响应政府号召,可以换得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低价拿到一块好地。 如果说在以前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开发商此种预期情有可原,但在当今房地产市场日益规范、透明的情况下,开发商预期的种种“额外好处”,不见得能兑现。 非但如此,开发商还要承受追加成本的考验。“康居工程要求很严格。”一位开发商坦言,由于痛惜成本,他甚至一度想中途放弃,“要使用大量成套技术,专家要全程跟踪检查,最终还要住宅性能认定……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上,都要比普通的开发项目耗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更甚的是,这种额外付出可能还存在着“费力不讨好”的隐忧:受当前消费观念所限,购房者对住宅成套技术的认同程度还远没有形成气候,在节能、全装修等概念和房价之间,购房者的取舍仍旧带有习惯性倾向,这使得当前康居住宅的消费市场始终低水平徘徊。 由此就形成了一种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开发商看不到来自“康居”的利润,所以不舍得投入;购房者享受不到“康居”的实惠,所以不愿意埋单。 据了解,国家从1999年开始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全国申报试点已有近百个,目前通过验收的项目仅有28个,不到三分之一。相关部门官员告诉记者,之所以只有28个项目通过验收,是因为其他项目大都正在建设之中。但从既往的此类住宅示范试点工程(如小康试点、安居示范等)看,示范项目中途流产的有不少。“原因很复杂,资金短缺、企业中途不愿意干了、领导班子换了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发商信心不足。”对于上述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说,当前康居、节能等住宅产业成套技术的推进动力,更多的是来自政府,“还没有形成一个仅靠市场就能自我运行的状态。”企业和消费者看不到、或者说认识不到“康居”的潜在好处,不愿付出机会成本,这正是“康居”市场化进程趋缓的重要原因。和一切新入市的产品一样,当务之急,“康居”不但需要宣传,更需要“让利”。 “首先要鼓励开发商应用,必须有政策扶持他们,要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得到好处,比如免税、贴息,这些方法国外都采用过。”孙克放表示,推广“康居”,一定要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激励手段,提高开发商自主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但更根源的动力应该来自消费市场。“如果购房者都要求房子要有节能、舒适等性能,哪个开发商会不照做?”一位参会的材料供应商认为,对消费市场的培育更为重要,“康居”宣传,不能过于理论、抽象,“不要和老百姓讲大道理,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节能,我把房子的各项节能指标加起来,换算成电费、水费展示给老百姓,你看他动不动心?”尽管“康居”行进缓慢,住宅产业化短时间内难见成效,“但你又不能不做,因为住宅产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世界都在走工业化的路,房子注定最终要实现工厂化生产。”孙克放说,提升中国住宅内在质量势在必行,但“艰巨任务”仍要“从小处落实”。“比如像这样的康居示范工程技术创新大会,应该让开发商多参加一些,多接受一些新东西。”
|